柴世春
摘 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學生學習發展與生活實際經歷為依托,多角度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
初中階段,學生自我意識逐漸萌發,獨立人格需要逐漸發展,處于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認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學生后期學習生活發展至關重要。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學生價值、道德素養發展建立的有效依托,對教師的高質量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然而,傳統教學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生活化經歷相脫離,不利于學生道德素養、價值觀念的形成發展。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模式,響應現代化教學理念,尋求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化教學的契合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教學,在學生生活實際經歷中引入道德與法治,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明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一切教學計劃與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出發點,因此,教師的教學目標影響著后續一切教學過程,若要引入新型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一定要先明確正確的教學目標。然而,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重點為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完成道德與法治晦澀專業名詞解釋、提升學生解題技巧等,忽略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完整性、和諧性,沒有將學生的階段性發展需求納入教學計劃,更忽略了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對此,教師應首先樹立明確的教學觀念,教師應認識到,提高學生考試能力雖然重要,但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道德素養引導同樣重要,否則,學生只能淪為考試的機器,這大大違背了現代化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教師應兼顧這兩種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認識到“為何學習”,促使學生不僅提高考試成績,而且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樹立正確積極的觀念,為其更好地生活成長創造條件。
二、轉變課堂模式,注重專業知識與生活實際統一教學
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言說教學這一單一化教學模式,致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此外,教師的言說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導者,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置于學習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道德與法治,如此,學生只是進行機械學習,學習過程也依賴于教師,生活化教學難以開展。鑒于此,教師應積極轉變道德與法治課堂模式,注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增加學生學習熱情,使生活化教學在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展開。教師應深入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尋求專業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統一結合點,以學生實際生活經歷與其感興趣的生活話題為出發點開展專業教學,增加學生學習好奇心與探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參與度。
例如,在教學“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學生思考“人都有哪些情緒?”并請學生結合具體生活事例積極回答,對此,部分學生會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的沮喪失落感”“過年收到壓歲錢時的喜悅滿足感”“與朋友鬧矛盾時的難過”“被家人誤會時的委屈感”等情緒,教師可以進一步請學生思考“這些情緒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是好還是壞?”同樣請學生結合具體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鼓勵有不同觀點的學生起立陳述自己的觀點意見及原因,之后,教師結合教材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人的情緒復雜性以及如何正確調控觀點,使人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讓情緒主導影響人類的學習與生活。如此,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從學生基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響應了“以學導教”的教學理念,促使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高效展開,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基礎專業知識儲備,而且促進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生活難題、實現更好學習生活的能力。
三、調整師生關系,增設教學活動
隨著我國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學職能逐漸向教育職能轉變,同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不僅僅意味著教師應有效聯系專業知識與生活實際,更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提升認知、提高解決學習生活困難、走出困境,教師應明確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了解學生的心理建設,及時關注學生遇到的困難,并運用專業知識啟發引導學生,給予學生幫助。這是傳統教學的師生關系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應積極調整師生關系,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高效、充分地交流對話,加深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與學生發展狀況合理增設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參與完成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例如,在教學“法不可違”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進行話劇表演活動,教師請各小組學生以“法不可違”為核心主題自行討論決定話劇主題展開法律討論,教師應要求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設計話劇內容、完成表演活動,之后,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請各小組上臺展示,并積極點評小組話劇表演,針對表演好的學生和弘揚正能量的話劇給予學生獎勵。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教師賦予道德與法治課生活教學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轉變了傳統教學中機械化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狀況,減少了學生學習的距離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滿足感。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從學生實際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出發設計生活化教學,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實現學生主導課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掌握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范寶仙.對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8).
[2]沈宏.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探究[J].才智,2017(24):4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