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富順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富順“千年古縣”“才子之鄉”和“豆花之城”豐厚文化底蘊的重要表現。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有序開展,亮點紛呈,獨具特色。但由于某些客觀原因,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困難重重,只有找到適合當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保護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茶地進行,各地區都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非遺名錄,學術界對非遺保護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研究,涌現出大量研究成果。
富順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居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四市之間,幅員面積1342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人口約109萬。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因鹽設縣,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中國井鹽發祥地之一。富順歷來文風開化,才子輩出,素有“才子之鄉”的美譽,全縣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3處,2007年,富順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
這座古老的縣城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的非遺資源。通過調查整理,發現富順縣的非遺保護亮點紛呈,獨具特色,但有些非遺傳承現狀堪憂,亟待保護。
1 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非遺名錄較多,儲備項目豐富。截至2019年底,富順縣共有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共計58項。其中,省級非遺項目4項,包括玻璃吹塑技藝、富順豆花制作工藝、富順手工微刻技藝、童寺嗩吶。市級非遺項目10項,包括富順漢燈、富順連簫、富順木雕技藝、富順手工古陶技藝、楊氏肝病鼓脹療法、高桌獅燈、富順秸桿工藝品制作工藝、謎語識字、韋氏高粱酒制作技藝、富順文廟祭祀。縣級非遺項目44項,分別有長灘火巴泥鰍制作工藝、板橋牛兒燈、陳氏藝術石雕技藝、打鐵花、大龍、福善巖上土話、富順方言、富順劃龍船、富順繭絲綢工藝、富順糖畫、富順諺語、富順羊肉湯烹飪技藝等。這些非遺名錄涵蓋了傳統技藝、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曲藝和雜技、傳統醫藥、傳統禮儀民俗、傳統體育等諸多方面。
2)非遺保護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完善。(1)政府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早在2005年2月,富順縣文化館就起草了《富順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后經修改為《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意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綱要及縣政府工作層面??h政府還擬定了《富順縣人民政府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2)非遺保護工作組織機構健全。從2007年開始,富順縣政府先后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保護領導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指導組”“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數據庫建設工作小組”“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等組織機構來從事非遺保護工作。
3)非遺實物歸檔完善。2005年開始,富順縣先后開展了四次較大規模的非遺資源清理和普查,初步掌握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政府還對已批準的縣、市、省級58項非遺名錄及主管部門頒發的法規、政策、文件、等進行了登記造冊、立卷歸檔。
4)民俗活動推進傳承,落實保護。富順縣通過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研討、傳習活動,如豆花文化節、非遺展演活動、楹聯大賽、文廟祭孔表演、月圓中秋配樂詩朗誦會、謎語講座、民歌民樂搜集整理、手工微刻技藝講座、“集字韻釋”講座等,吸引廣大人民群眾走近非遺、了解非遺、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中,且這些活動已經形成傳統,有一定的延續性。
5)形成專著,固化成果。近年來,富順縣有關單位和作家陸續創作、編輯整理了一批非遺方面的專著,如《富順豆花》《豆花:一座城市的浪漫主義》《富順方言》《富順古今詩聯散拾》《富順古今詩詞選萃》《富順民俗要覽》《富順民間文學》《少兒趣味燈謎》《中國豆花之都》《富順龍門陣》《富順民歌民樂作品選》《富順風物》等,這些專著將非遺以出版物的形式固化下來,為它們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基礎。
2 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不足
筆者通過走訪調研和查閱資料,發現富順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1)全縣范圍內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專業人士較少,面臨人才短缺、人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嚴重不足,對代表性傳承人的投入也顯得較為薄弱。
3)在當前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藝人可敬、傳承堪憂”的窘境日益凸顯。
3 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1)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旅融合發展是新時期旅游發展過程中對文化內容和文化要素進行挖掘的充分體現。通過文旅融合發展,把文化融入旅游發展中,并以此為契機,在資源、政策、人才等方面借力開展保護工作,不僅能夠傳播、傳承傳統文化,還能為旅游業帶來新發展,推動文旅兩大產業協同發展。富順縣應該以“非遺”為契機,以“文化”為媒介,從文旅融合發展的角度,在春節、端午、元宵等重大節日,通過舉辦“豆花文化節”、舉行非遺技藝展示、龍獅、連蕭、腰鼓表演等,將文化傳承和旅游高度融合。
2)積極引入互聯網+產業,推動供給側改革,實現部分非遺項目產業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富順縣非遺名錄中,有很多如富順豆花、富順羊肉湯等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和如玻璃吹塑、手工微刻技藝、童寺嗩吶等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項目,當地完全可以借鑒自貢冷吃兔(譚八爺)通過互聯網+產業的方式,實現項目的商業化、產業化、互聯網電商化,從而實現項目的增收、盈利,更好的保護這些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利用社區教育,加大非遺傳承宣傳。社區教育在非遺傳承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利用社區教育的多樣性,豐富非遺傳承的形式,調動社區成員的積極性,培養非遺傳承接班人,鼓勵更多的人專門從事非遺保護工作,從而優化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結構。富順縣非遺名錄中的雜技“搶手巾”、陳氏藝術石雕技藝、繭絲綢工藝、空心面制作技藝等的代表性傳承人均已去世,造成傳承堪憂的局面,如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所在社區開設該名錄相關課程,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愿意去學習,也是為非遺傳承打開一條通道。
4)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宣傳力度。近年來,我國根據國情和非遺的發展規律,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工作基本方針、原則、理念。富順縣政府應該在原有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合力,點面結合將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和培養力度,讓非遺傳承人影響身邊人,讓更多的人認可并愿意學習非遺技藝。
5)非遺保護與扶貧結合,打贏脫貧攻堅戰。近年來,文化和旅游等部門大力推進非遺工作與扶貧相結合,應該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
富順縣的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類的如藤編技藝、土漆工藝、木雕技藝、竹編工藝等遍布城鎮村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各鄉鎮政府應該依托這些非遺資源,設立扶貧就業工坊,積極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參與就業。同時,還應當鼓勵就業工坊依托傳統工藝,制作更多適合現代生活的衍生品,將非遺中存在的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資本以及生產力,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沉淀,只有保護和傳承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保證民族的獨特性。富順縣的非遺名錄正在受到沖擊,必須要加強保護,才能讓富順的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
參考文獻
[1]林曉平,張金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徑探析[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謝麗紅.做好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4(17).
[3]陳詩章.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24).
作者簡介
王燕晶(1986-),女,漢族,四川富順人,西華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