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胥振香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具有形象生動、直觀具體等特點,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和青睞。為此,本文從借助信息技術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知識理解等方面,就如何用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政治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政治 信息技術 優化教學
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聲形兼備、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學手段多樣化等各種特點,能有效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推廣應用為現代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教學活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那么我們應該具體從哪些方面對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呢?
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技術集聲音、圖像和文字于一體,可以讓枯燥的課堂教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由原來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變成了知識的主動探究者,使學生的主體優勢得以發揮。因此,我們要善于使用信息技術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封閉的課堂變成開放型的課堂,喚醒學生的創造精神和主體意識,使學生自發主動的去獲取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有效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利用黑板和粉筆實施教學,單一模式的教學方法無法全面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更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政治知識枯燥乏味,抽象難懂,很多學生對政治學習不感興趣。針對這個現狀,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利用其形象直觀的表現手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動感直觀的展示,創設生動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政治知識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高中政治內容與初中政治內容有所不同,其內容傾向于枯燥和乏味,并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科學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例如,在教學“鄧小平理論”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鄧小平的敬仰之情。
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很多學生反應政治知識抽象性強,不容易理解,特別是一些哲學的觀點抽象、深奧,已然成為了學習的阻礙。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將抽象問題具體化,使之變得生動、形象,降低了思維的難度,理解起來輕松、容易了許多。
四、豐富政治教學內容,開闊學生政治眼界
高中政治所涉及的內容廣泛,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是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即便有些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那學生的認識也僅僅是局限于教材。這時候我們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網絡為學生們下載播放當天重要的時政新聞,以及與教材所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政治知識,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眼界,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政治教學效果。
五、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政治教學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理念不但強調了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不管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策略,學生只是出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政治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相互整合,徹底打破了傳統局面,在計算機信息技術交互式學習中,學生不但可以平等共享各種學習資源,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來選擇具體內容與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學習環境中,有效解放了自身的天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六、二者整合開展教學,激活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的大腦對腦知覺所提供的素材,進行精細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知活動過程,從而間接、概括的反映客觀事物,人腦的思維過程屬于一種高級的認知階段,是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在人腦中的客觀反映。通過信息技術,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時,學生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信息意識,同時對信息資源的加工與處理能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逐漸增強。
當然,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在鮮明的優勢背后必定也有其不足之處,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并加以科學合理運用,發揮其優勢和獨創性,使其更好的為現代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3).
[4]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教育研究,2012(04).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