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暉
摘? 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學習困難的學生,簡稱學困生,學困生的轉化是教育領域多年來的永恒話題,結合學生特點,關愛學困生,樹立學困生和優秀學生同等重要的理念,全面了解學困生,找出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瞄準契機,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實施教育。
關鍵詞:學困生;自信心;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63-01
1.關愛學困生,樹立關心學困生與優秀學生同等重要的觀念
一般來說,教師眼中學困生,最棘手的莫過于個別學困生的“大錯沒有,小錯不少”,對教師的批評教育往往是“聽聽很感動,想想很激動,實際沒行動”。被老師總結為“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視他們為不可救藥,令人厭煩的差學生。教師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的關心和呵護容易做到。問題在于,教師對每一個差生是否也能付出同樣的愛呢?讓絕大多數學生都成為教師的“最愛”。筆者相信凡是有責任心的教師都能做到。因為師愛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教育成功的秘訣。如果沒有愛,教師的工作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當然,教育之愛未必非得那樣轟轟烈烈。如果教師善于在日常教育中去播種這份愛,你就會發現,最偉大的愛其實往往產生在最平凡之處,最深的感動,其實就在每一個平淡而平凡的教育細節中。
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做老師的最高境界。只有充滿了對學困生的愛,才能全身心的投入。面對童稚未脫的學困生,天真的心靈。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思考代替學困生的思考,而應該換位思考,真正想學困生所想,做學困生所需。這樣,學困生才能與教師建立信任和溝通。因為學困生更需要呵護,更需要賞識,更需要陽光和雨露。也許他們情感脆弱,也許他們生性膽怯,也許他們自卑迷惘;也許他們懶惰,也許他們冷落,也許他們消沉......
2.全面了解學困生,找準契機、因勢利導
了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學生自我介紹、側面調查、找學生談心、請家長來校等。了解內容包括身體情況,家庭結構,經濟來源等。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從各個方面捕捉他們的信息。做到了如指掌。同時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對于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的學困生采取生活上的多關心,學習上的多鼓勵,情感上的多親近,及時化解學困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糾紛、磨擦,排除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疑慮,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愉悅地投入學習。瑣碎的事理好了,最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距離短了,教育也就“順風順水”了。當然不能憑一時一事的表現輕率的下結論,堅持發展的觀點。
3.尊重學困生,肯定學困生的人格
堅信學困生是能夠改變的,而且具備積極因素,加把火能增強學困生對學習的信心,引導他們樹立對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既要激發他們的智力因素,又要培育他們非智力因素,并有意識的讓智力因素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讓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水平的提高。引領他們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達到“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禮”的目的。教師要跟學生平等相處。學生才能暢開心扉,暢所欲言,才能有給老師說真話,吐真情的勇氣。即使再頑皮淘氣、不愛學習,也能用心感受到教師一言一行的真誠。一句句溫馨的話語、一次次贊許目光;尤其是學生與老師產生抵觸情緒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克服“惟師獨尊”的心理障礙,此時的教師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決不可以勢壓人,要以冷靜平和的心態對待問題學生。更不能讓一時的沖動綁架了自己,做出過激的舉動。
4.對癥下藥,實施教育
一個班級里的學困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他們性格不同、愛好興趣不同,長處和短處不同。教育他們得對癥下藥。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由于太懶惰,什么都不想干、不愛干,對于這樣的學生,僅僅課堂教育遠遠不夠,得花大力氣。時時查、天天查,當然更需要老師的愛心和耐心做引子,多幫助,多表揚。班里有位同學就是如此,作業不愿意多寫一個字,經常不交作業。作文課下來,仍是一個題目,怎么辦?從頭來吧,由寫一句話到幾句話,由寫一段話到兩三段,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終有成效。
例如,對于那些調皮搗蛋、坐臥不安、上課鬧得周圍一片雞犬不寧,課下他人訴狀不斷的學生。除正面教育外。因勢利導,采取多分配任務(包括作業),課堂上多給發言的機會,多讀的機會,課后多給練習的機會,讓他忙起來。也非常奏效。
比如,班上的某某同學說好不好,說壞不壞,學習做事都缺乏銳氣,說沒干干著哩,說干不見好的效果,對這一類學生得養精蓄銳,補足自信。需要教師多鼓勵、多褒獎,適當地分配些本人感興趣、短時間內能見效果的事,對他們的進步和轉變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樹立起信心。
總之,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有了愛心、寬容心、恒心、才能培育百花園中的嫩芽小花,使他們茁壯成長;還需學困生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筆者相信經過教師的共同努力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秦超.小學學困生轉化—從課外閱讀入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2]李霞,秦蘭山.賞識教育—學困生轉化的催化劑[J].學周刊,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