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互聯網+”對青少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影響,論述“互聯網+”背景下提升職校德育實效的措施,提出構建德育工作局域網、運用信息技術開辟德育路徑、通過網絡打造學校德育品牌等策略,以幫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品德、素質和道德觀念。
【關鍵詞】“互聯網+” 職業學校 德育教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020-02
中職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強化中職生德育工作,對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和職業素質、全面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2019〕7 號)中明確提出:“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建設數字化德育平臺,拓寬德育教學空間。”“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從形式到內容,多方位、多層面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而學校傳統德育工作與學生思想、時代發展變化相比呈現出嚴重的滯后性,利用互聯網的共享性、豐富性、鮮活性、可選擇性,可以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品德、素質和道德觀念。泗陽中等專業學校在秉承“立德樹人”的路上,堅持“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落下”的教育理念,充分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教育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學習內容與空間拓展延伸,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有機融為一體,培育立體的人,實現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以此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一、發揮學校德育陣地作用,構建德育工作局域網
(一)構建學校德育工作局域網。以學校德育為主陣地,聯結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班級 QQ 號構建學校德育工作局域網,讓更多的教師、學生及家長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的建設與創新改革中,形成校園德育“工作集群”。通過微信平臺的學生端、教師端和家長端,讓學校、教師和家長可以同時施教、多元互動,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教學合力。
學校利用“工作集群”,傳播社會新風氣、正能量、工匠精神,報道學校涌現的各類標兵事跡、向學生推送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大國工匠》《大國器重》等紀錄片,讓學生在學校、在家都能用手機、用平板電腦隨時地觀看與學習。同時,為了豐富學生德育的網絡資源,學校開展了德育微課探索。在微課制作中,依托中職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不同行業的精英、管理者擔任主講者,通過話題、上課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當下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道德問題、職業問題等,以真實的、可感的案例和故事傳遞德育理念,將豐富多彩的網絡德育內容全方位滲透到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構建班級德育工作局域網。以班級德育為主陣地,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的局域網。班級內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評論,班主任及各科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崇德向上。例如,在建筑類專業德育課上,以木藝為載體,構建《家書箱》課程思政微課堂,將德、智、體、美、勞滲透在具體的項目中、實踐活動中、教學課堂中,使工匠精神、勞動精神、思政教育真正融為一體。2020 年疫情期間,學校的線上教學始終秉持德育為先的教育核心理念,利用網上平臺布置了《疫情期間的春節生活》,具體內容包括“悅讀書”“悅寫作”“悅勞動”“悅運動”“悅制作”“悅安全”,引導學生保持一顆平常心,享受運動的快樂,掌握勞動技能,逐步學會自律,匡正日常行為習慣。構建班級德育工作局域網,實現了德育時時有、處處有,通過不斷改進德育工作的思路與方式,幫助與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占領道德品質的至高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緊扣“互聯網+”時代脈搏,德育措施獨辟蹊徑
互聯網技術助力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以“立德樹人”為任務,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提高德育實效的新方式、新途徑。在“互聯網+”時代,用好信息技術,暢通德育渠道,可以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學生幸福健康地成長。
(一)利用 VR 技術突破德育教學瓶頸。德育教學內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勞動和生命安全教育等內容。近年來,隨著青少年學生自殺、他殺、意外等事件倍增,學校將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預防為主、預防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以掌握必備的安全知識和求生技能、培養學生自我防范和自我救護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往往只能以理論講解的形式開展,久而久之導致學生感觸不深,更難以在實踐中積極踐行,教育成效可謂十分微薄。
在“互聯網+”時代,借助 VR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火災、地震、禁毒、溺水、暴力、疫情等真實情境,學生只需帶上體驗設備,就仿佛身臨其境,可以直面生死、災難,切實感受生命的難能可貴。VR 技術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突破傳統德育中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的瓶頸,增強學生的真實體驗,有效在學生心中種下生命安全防范的種子。
(二)信息技術助力智慧德育實效。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監控、云平臺等科技手段,構建智慧德育管理平臺,化繁為簡,化虛為實,讓德育工作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從而有效地幫助學校德育逐漸走出“虛、軟、浮、散、亂”的困境,促使學校走出傳統德育工作以“育分、育技”為主的誤區,切實將“立德樹人”作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和教育宗旨。
在德育實踐過程中,運用智慧德育管理平臺,對話教師,對話學生,對話家長。教師和家長根據平臺數據,可以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心理狀況及行為習慣,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利用平臺的定點到位提醒、互動活動,促使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中,配合學校對學生校外時間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方面的數據采集工作,從而形成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立體數據,實現對學生德育現狀的精準分析,為提高德育實效奠定有利基礎。
智慧德育管理平臺下的班級電子化管理,采取“電子班牌”的方式,做到“一人一檔、一班一檔”,真實全面地記錄學生在學校的所有表現,通過系列主題教育文化實踐活動,如“愛國主義紅色教育”“感恩擁有、珍愛生命”“學習工匠精神,爭做工匠型人才”“我心我秀”“展非遺之美,樹文化自信”等主題班會活動,將學生的日常教育與德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而這些豐富的活動,或 VCR,或微視頻,或照片,或文字寫作,或學習素材,都能成為班級電子班牌中彰顯各班特色、學生個性的內容。
此外,學校還改進了以往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采取學生互評、小組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和家長通過用戶端,對學生每日的表現進行點評或階段性評價,由傳統“印象化”評價變為“數據化”評價,提高德育工作評價的精準性、實效性和針對性,真正促使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三、“禮”尚“網”來,打造學校德育品牌
以禮育德,以禮養德,以禮促德,有效推動學校“禮”尚“網”來德育品牌的建設,提高職校德育的實效性,解決學生在禮儀教育方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挖掘“禮德”內涵,開發職校特色數字化禮儀教育資源。尚禮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明禮儀既是傳統美德,也是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學校通過調研與訪談,跟蹤與觀察優秀畢業生、企業,發現文明的禮儀舉止、熱情服務的職業精神與態度是企業對職校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在工作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然而,目前職校人才培養未能達到企業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的預期水平。為此,學校深入挖掘“禮德”內涵,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積極開發數字化禮儀資源、禮儀教育微信平臺,以《職業人成長手冊》為行為指導,形成以校園禮儀和職業禮儀為核心的兩大禮儀教育模塊。其中,校園禮儀模塊細化為:同學禮儀、著裝禮儀、升旗禮儀、尊師禮儀、課堂禮儀、就餐禮儀和集合禮儀;職業禮儀模塊細化為:著裝禮儀、面試禮儀、電話禮儀、接待禮儀、拜訪禮儀、會議禮儀和宴會禮儀。將各個模塊的資源數字化、分類化,形成游戲式、交互式的職校特色數字化禮儀教育資源,包括微視頻、微圖片、微知識庫、微檔案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或系統化的學習。
(二)模擬職業情境“微信職場”,提高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崗位禮儀素質需求,將禮儀教育內容進行碎片化的處理,按照實際崗位需求構建系統化、專業化的學生禮儀行為實踐活動單元,通過模擬職業情境的“微信職場”,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在職業情境中充分參與、感受、嘗試與體驗,切實提高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三)開展文明禮儀活動,促進文明禮儀素養養成。為了全面促進學生禮儀的養成,學校采取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拓寬學生對文明禮儀的學習空間。同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微信平臺開展了“文明禮儀之星”競賽活動,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禮儀行為照片或視頻上傳到平臺,采取學生投票的方式評選出禮儀之星,促使學生規范禮儀行為,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素質的全面提升。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應牢記“為國育才”的使命,堅持以德育為首,不斷豐富與完善德育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利用互聯網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記錄學生的每個精彩瞬間,以美好的德行品質塑造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切實推進職校德育建設和德育實踐的創新發展,提升職校德育實效。
【參考文獻】
[1]藺 莉.“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提高職校德育教學實效——以徐州技師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7(26).
[2]王建輝,郭清逸.“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6).
[3]胡衛芳.新時代背景下職校積極德育課堂的著力點[J].當代職業教育,2018(3).
[4]劉竹葉.新媒體時代下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J].山西教育:管理版,2020(1).
【作者簡介】吳晶晶(1988— ),女,江蘇沭陽人,江蘇省泗陽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