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通過高校志愿活動能深入了解國情、社會發展的趨勢,積累實踐經驗,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自我認識,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牢固地樹立起國家主人翁責任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一致的,可以將其作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來改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現,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志愿服務;實踐教學
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實踐教學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德教育、價值導向、實踐育人和創新創造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2015年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等精神;結合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改革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提高其實效性非常有必要的。文章主要是從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載體來研究,揭示其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發揮社會實踐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
思政課實踐教學以育人為宗旨,以學生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入實際、拓展視野、提高素質,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大學生對思想理論課的獲得高。長期以來,各高校為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整體性推進做了很多嘗試,但是在解決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不足。
(一)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是根據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而定,大多以演講比賽、辯論賽、歷史情景劇、紅色遺址的參觀考察、微視頻為主,特別是微視頻、情景劇這些形式還是很受學生的歡迎的。但是這些實踐活動要求統一,難以做到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滿足學生個性的需求,德育的效果發揮也受到限制。
(二)教師的主導性難以發揮
實踐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并達到其預定效果,教師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實踐活動項目實施前,老師要明確其目的和要求,把握實踐教學的要點。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遵循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并對整個活動的實施具有協調、監督的作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總結教學活動取得的成果,與預期的目標相比較做好分析工作,完善教學環節。教師的主導型應體現在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特別是活動實施過程中,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重要環節。而現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卻很難體現這樣一個過程。
(三)學生的主體性難以實現
學生是有著活躍思維、個性多樣的教學對象,要想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要求。學生是有實踐教學需求,一方面,學生愿意通過實踐活動的機會,了解國情,認識社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另一方面學生傾向于用專業所學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同時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專業的認識,積累實踐經驗。而目前的實踐教學活動的實現形式很難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的需要。
(四)從社會環境來看,教師組織大學生深入農村、工廠、社區進行實踐活動面臨很多困難
有些單位對學生實踐中的表現不滿意,認為開展實踐活動會增加單位負擔,從而很難長期開展合作。實踐教學的實施部門和用人單位能否長期合作,雙方受益,這還需要對實踐活動項目進行統籌規劃。
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
共青團發起和推動的青年志愿者行動,一直成為率先探索志愿事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已經成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整體性推進的大膽嘗試,是把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學生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有益探索,也是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必要延伸。
(一)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結合起來
基于自愿服務具備的無償性、志愿性、公益性的特征,可以將志愿服務看成是一種以社會公益為價值取向的無私的奉獻精神,從這點來看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一致的。另外,志愿服務活動范圍和形式很廣泛,從扶弱助殘、賑濟貧困、救災搶險、社區建設以及諸多公益活動,可以發揮眾多學生的特長,滿足其多樣化需求,這樣就突破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的局限性,拓展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視野,使我們在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內容上形成一種突破。
(二)發揮思政課教師在志愿服務中的引導和管理作用
當前,高校志愿者人數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組織管理模式還不夠成熟。一則是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流動性較大,學生骨干更替較快,造成了組織發展的不穩定性;二則是缺乏專門的指導和管理。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發揮思政課教師在志愿服務中的引導和管理作用,有利于建立長效機制。志愿活動前期工作,教師主要是針對實踐活動項目的需要,通過開設講座、培訓班對活動項目具體運作進行教育與培訓;志愿活動實施中,教師應發現需求,協調資源、調整方案、強化質量;志愿活動后期,教師對活動的效果進行反饋、評估與延續,從而避免志愿服務流于形式。
(三)發揮思政課部教學優勢,加強社區服務和志愿服務的結合
很多大學的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會選擇和周邊的社區建立系列實踐教學基地,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平臺。這種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方法的創新,但是目前的基地建設也存在一些不足,實踐活動的內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難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將社區服務和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體現特色、服務地方的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參與當地居民服務活動,為社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加深學生對民情的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以后踏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和學工部門的合作,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和評價體系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范圍
為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堅持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相統一,堅持智育和德育相統一,可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和評價體系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是高校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體系下提高教學質量、適應開放式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發展的需要,是實踐教學的實現途徑和內容上創新的保障。首先,制定詳細、切合實際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建立實踐教學的考核體系;其次,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引進專業教師參加實踐教學,組織教師、學生兩級培訓;最后,建立若干專業性的社會實踐基地,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協調、監督、反饋,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五)學校和相關部門的配合。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實施中存在師資力量有限,實踐經費不足、時間沖突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和相關部門的協調和支持
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實現實踐主體創新、內容創新和方法創新。一方面適應學生為主體關注社會現實,渴望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另一方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易理解、聽得進、記得住,能走進現實、走向大眾、走近心靈,由感性升華到理性,促進大學生的知行統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南麒.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 蘇玉菊.現代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J].皖西學院學報,2010(06):48.
[3] 周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0.
[4] 陳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82-85.
[5] 曾劍鋒.志愿者活動的德育功能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05):37-38.
[6] 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4):29-31.
[7] 趙麗.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J].文科愛好者,2009(03):55-56.
作者簡介:楊慧(1981- ),湖北荊門人,碩士研究生,武昌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