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精神是在體育運動中產生和積淀的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能動作用的意識形態,它蘊含的豐富精神實質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脈相承。文章以天津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為例,闡述體育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實踐,進而探討培育體育精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合力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關鍵詞:體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一、體育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當前,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指導下,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了創造性發展,但還有一些欠缺,比如教學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教育方式缺少創新、枯燥乏味等現象。面對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探索新路子,發揮多方合力促進質量提升。體育精神正是對傳統、抽象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一個有效補充。以往的課堂教學、灌輸式教育局限于解釋概念,缺少鮮活的事例支撐,會造成學生理解不透徹或體會不深刻,并沒有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而運用體育精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新鮮感,以具體事例加強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有效彌補單純解讀式、傳授式教育的不足。
(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但這個階段的學生,對自我認知不足,價值觀還未穩定,容易受多元思想的影響,尤其當代大學生,大多是95、00后,獨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識較強,集體主義觀念弱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之一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增強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在這種情況下,體育精神的價值引領功能凸顯。通過其自身載體體育活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大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項目增強主體參與性、團結協作性,在體育活動中提升規則意識、團隊意識,增強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個人責任感。這樣一來,體育精神的內涵滲透進大學生的個人思維圖式,進而在實際行動中,以這種正確的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為指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健全大學生人格,錘煉意志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人才。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樂觀向上、不怕失敗是衡量一個人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也是體育精神的重要內涵。通過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項目或活動,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鍛煉頑強拼搏的意志力,加強對心理層面的鍛煉,不斷增強面對失敗時的承受力和抗壓能力,提高心理素質。因此,體育精神在健全大學生人格、塑造意志品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體育健康學院運用體育精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做法
(1)以體育課堂為載體,理解“體育精神”。在“大思政”格局下,體育健康學院高度重視“三全育人”作用的發揮,充分動員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弱化對體育競技性的強調,更多地是教會運動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元素。比如,在排球課上,教技能的同時,對“女排精神”進行闡釋,引導學生更多從排球這項體育活動中學習領會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于追夢、不言放棄的寶貴精神品質。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傳統體育教研組重視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培育。各項比賽中,他們都是本著“為國爭光”、“弘揚和振興傳統體育文化”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無疑是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此外,在體育理論課上,圍繞“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集中講授,讓學生從思想上全面深刻領悟體育精神的內涵。
(2)以體育活動為依托,踐行“體育精神”。體育健康學院特色體育活動主要有“健康杯”科技節、陽光體育節等。以賽代練,在體育項目、活動中注重體育精神的培育。比賽全過程融入體育精神元素,比如,在橫幅、宣傳標語中將比賽的目的、意義與體育精神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比賽過程中,更多強調賽事給學生帶來的精神價值,強調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參賽規則以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和諧友好精神,以幫助學生正確面對輸贏,培養健全人格。同時,還重視以“反哺”的方式加強對體育精神的踐行和傳播,組織學生參加“弘揚傳統體育、振興鄉村文化”實踐行,在實踐中實現體育的自我教育功能,通過體育精神的培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二)效果評價
綜上,可以看出,體育健康學院高度重視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育和發揮體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可以讓學生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與專業相關、與體育活動相關的日常行為, 在參加體育鍛煉、賽事中健全人格、培養優秀品格,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拼搏進取精神、尊重規則的公平公正精神、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和諧友好精神等體育精神,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培育體育精神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以“課程思政”為契機,將體育精神的培育融入體育教學中
“課程思政”理念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需要。體育活動中蘊含的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契合,因此,通過體育教學培育體育精神實現體育課程育人是應有之義。一是要加強對體育師資力量的培訓,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對在體育課堂中融入體育精神教育有明確的認識。二是從培養方案入手,將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列入教學計劃、大綱,將體育精神內容細分到對應的課程環節,實現專業教學與體育精神培育有效對接。三是在具體闡釋“體育精神”上,應形式多樣,以故事、典型事例為支撐,增強說服力、滲透力。如,可以將中國夢的內涵與體育強國夢結合、并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健康中國戰略”思想、“全民健康”相結合,將體育精神中的規則意識與遵守校紀校規結合,讓學生在體育知識、體育運動中感受更宏大的精神力量、受到啟發。
(二)以體育社團為陣地,為弘揚體育精神提供平臺
除課堂主渠道教育外,第二課堂教育也不可或缺。對于大學生而言,各類社團是施展才能、充分展現自我的有效平臺。加強各類體育社團建設,開展體育競賽、趣味活動、素質拓展等校園體育項目,提升學生組織、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創辦特色體育項目,擴大“體育精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進一步增進對集體意識、規則意識、進取精神、公平正義、挫折意識等體育精神實質的理解,在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的過程中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在體育活動中培育、傳播、弘揚體育精神,進而促進體育精神潛移默化成為大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達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
(三)線上線下聯動,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一方面,通過開展專題講座、體育名人進校園宣講等方式,加強對體育精神的闡釋,如女排精神的內涵、奧林匹克精神實質等,促使大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與熱愛,為體育精神育人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典型體育事跡、發布體育活動、傳播體育文化,將體育精神細化成一個個故事呈現在大學生眼前。通過全方位的宣傳宣教,營造良好氛圍,讓體育精神逐漸深入人心,轉化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 馮莉.“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途徑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8(28):29.
[2] 王紅霞.體育精神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分析[J].教育探索,2013(20).
[3] 楊彩虹,黨瑋璽.“女排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03).
作者簡介:羅凌云,天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