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的發展,總是和時代特定的社會文化思潮方向有著相關的聯系,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受制于整體文化環境的影響,本文主要著力于剖析當前社會文化下,高校二胡教師的綜合能力和基本素質,探索音樂專業有效培養音樂人才的可行途徑,為民族音樂及其文化做出相應貢獻。
【關鍵詞】二胡;音樂教育;多元文化;人文素養;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 2020) 01-0220-02
【本文著錄格式】李美霞.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師的人文素養[J].北方音樂,2020,Ol( Ol):220-221
引言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全球一體化的推行,中國在國際世界上影響力增強,各高校的國際化教育趨勢也逐漸明顯,民族音樂在國內存在有被國內民眾不屑和故步自封的情況。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國度,針對高校二胡教育來說,需要在吸收外國多元文化的同時,增加本土文化的學習,并促進兩者融合,推動教育模式轉變,提升二胡教育水平。
一、國內二胡教育模式和特點
我國的現代民樂教育基本是以西方的教育體系為模板,輔以少量民族音樂文化做補充,隨著近代工業化的進程,作為以理性主義和自然科學為基礎的音樂教育體系,跟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以理性為主,以實際知識和技巧訓練為目的,開始追求“投入一產出”式的基本原理,多數放棄了在感情、感悟、直覺等感性方面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傳統音樂中特有的情感和文化特色被漠視,甚至很多學生在學習完一首樂曲后,對樂曲本身感情的表達、樂曲的背景內容知之甚少,這種情況不單單出現在學生群體,教師群體也因為各方面因素,陷入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的怪圈之中,導致教育情況一直不容樂觀。
音樂與技能不是一個純粹的對等關系,無法用等號相連,將音樂單純當做技法去學習和訓練,在演奏技巧上會有相當優秀的表現,但因此削弱地對音樂的敏感和樂趣,與人類追求音樂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喪失了精神內核的音樂是空洞的死物,無法感受音樂靈魂的教師也無法將音樂的內在傳授給學生;現階段技術性的音樂教育方式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以表現手段為目的取代了思想感情表達來定位音樂教育,舍棄掉技法和樂理知識的教學無法想象,但是強調的同時也需要知道,技巧和樂理不是教育的全部,嫻熟卻無法打動人的音樂是不完整的音樂,音樂教育缺失的部分,值得深思。
例如二胡演奏家宋飛在2004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田野萍蹤》中提到,《葡萄熟了》在他本人看來,是可以學習這首音樂原本的歌曲的感覺來演奏,利用歌曲中豐富的音腔,借由二胡拉出這種游離的感覺,自然而然地讓人感受到遼闊草原、美麗天山,教學中,宋飛也采用了先教學生唱,待找到感覺再上手拉,但是學生不肯按照這個方法學習,一定要將小腔標注在樂譜上,還要標出附點才肯拉,這樣拉出來的音樂實際上沒有靈魂,無法記錄音樂的內在核心,體現感情的細微變化,感受音樂上的微妙差異,即使擁有極高的演奏技藝,也只是一個重復者,而非創造者。
二、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求
藝術來源于生活,與個體、社會生活以及大自然緊密結合為一體,如果遠離了生活這一根基,便不再擁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二胡教學中,教師自身需要對不同的生活體驗、社會經驗等方面有盡可能多的積累,能借由旋律、節奏、力度等方面,結合實際樂曲的內核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聆聽和欣賞,發展感受美,鑒賞美和創作美的純粹的審美能力。
(一)技巧方面
技巧不僅僅限于演奏表面所表現出來的換指、力度、指序,比如在二胡的演奏中更加重要的是滑音,如同書法中的運筆,二胡演奏中需要用不同的揉弦和音色組合,來表現行弓的勁頭,但需要激發的卻是現在的演奏訓練中所缺少的,導致現行的教育在扼殺傳統音樂。
正因為教學過度采用西式教育體系,中國民樂本身一些應有的演奏訓練技巧被歸在了藝術范疇,導致很多本應在一開始就有練習的技巧直到高校仍不能熟練掌握,就如同一個學習二胡多年的學生,但是卻從未學過二胡的語言,待到演奏的時候卻又要求他用二胡的語言來表達他學習的東西,這根本無法達到好的演奏效果。傳統的音樂文化所表達的不僅是根基,也是文化身份的證明,是一種共同的語言,如果不能重視二胡這類民樂本身的特有的演奏技巧,依舊將其歸為藝術范疇,本身會帶來音樂文化的生態失衡潛在危機,更是削減自身的空間和未來。
(二)感受方面
審美問題一直是我國音樂教育在討論的一個首要核心話題,藝術教育本身其實就是情感教育,是感情生活的音調謄寫,人類情感的教育可以成為對音樂的審美教育的一個人手點。
在演奏教學中,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能將學生未經歷過的事情傳輸給學生,補充學生缺少的感受,或是將學生經歷過的事情最大限度地調度出來,進而對學習的樂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從感情上真正去體會和找尋樂曲的精神所在,而不是單純練好技法,認為技法代表一切,越是平淡簡單的音樂越難拉出令人觸動的情感。
例如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多數學生都不會經歷阿炳的一生,甚至少數經歷都不會接觸到,教師對學生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采取借用學生本身經歷過的一些事情來勾起學生的情緒,更好地理解音樂,如音樂一開始如同一個人在漫不經心地和別人閑聊自己的一生,表達自己曾經也闊氣過,發達過,還略帶一些沾沾自喜的神態,這一部分可以讓學生回想自我在過去的時間里,最得意的事情,時段來類比體會,再如第二段,音樂開始變化,音符遲滯,預示痛苦襲來,而且接連不斷,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最難受的事情,也可以對阿炳遭遇過的事情有一個詳細的解說,并鼓勵學生去同理阿炳的感受。另外,學生可能在了解了全部情感后依然存在拉不好,有不對味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錯誤的地方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比如有些學生拉得中氣十足,但不理解為何不需換把,教師可以對實際情況進行解釋:阿炳在舊社會常年流浪賣藝,也沒有飽飯吃,需要省力氣減少上下動手,所以高音低音不換把,用二指和小指來作用,加之因為窮困,為了省松香,拉得也很輕,整首曲子婉轉低回,抒發心中的幽憤。
再例如《賽馬》一曲,多數學生并未騎過馬,甚至草原都沒有去過,如果說要刻意去體會賽馬的感覺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這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開展班級內部的比賽,以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勝心的運動為佳,再輔以草原、騎馬、馬的嘶鳴聲的相關視頻資料,幫學生找到賽馬這一樂曲的感情點。
雖然感情上的引導對學生和教師的音樂素養提高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足夠的閱歷,充沛的文學素養,沒有對二胡及音樂有不斷突破自身的藝術領悟和理解,很難將音樂的內核感受和二胡本身的美學用語言或是其他方式傳達給學生。
三、結束語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二胡教學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加高的挑戰,除了自身的演奏能力外,對教師本身的知識構造和人文素養等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在多門學科內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還需要能夠將知識與教學、表演實踐結合,做好學生的審美培養工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傳承開創一個更優秀的教學方式和系統。
參考文獻
[1]楊夢娜.論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師的人文素養[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5):195-197
[2]王剛,王瑩,吳艷輝.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現代二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大舞臺,330(11):196-197
[3]張玉忠.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現代二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戲劇之家,2016(16):214.
[4]房毅.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民樂二胡教育模型改革與創新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8(5):75.
作者簡介:李美霞(1984-),女,漢族,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人,教師,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器樂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