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艷麗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引導作用很重要,它會對學生培養語文閱讀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應掌握準確方向來開展閱讀學習,通過不斷的閱讀掌握更多知識點去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的優化問題設計,提供優質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教學提問設計;優化方式
引言: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由學生自主的探索出知識更好地投入到閱讀當中,集中精神積極的進行探索,在思考當中去解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課堂提問時會將教師和學生聯系起來,拉近師生關系,調動課堂氣氛去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問題設計中存在問題
1.缺乏設計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沒有系統的去把握整本教材,難以找到準確的問題方向,沒有抓住問題本質,在這樣的問題之后,教師設計出來的問題會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不利于學生學習,學生會感覺到迷茫同時也缺乏深度。在課堂上通過這些問題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緊迫的感覺,無法去系統的思考,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不利于文章的學習。
2.問題設計不集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抓住大體方向設計的問題,沒有一定的連貫性,不利于對于文本內容的探究。這是設計問題當中的宗旨,而教師所涉及的問題都偏離了這一核心目標,無法緊密貼合教學目標,通過這種問題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不僅設計出大的問題毫無意義,有可能導致學生思維懶散,養成不好的閱讀習慣。
3.問題設計沒有深度
在小學教師進行問題設計是缺乏深度,都只是一些淺顯的問題,就寫不利于學生的思考,學生會認為學習很簡單。教師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沒有去深入理解設計問題,沒有為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師生對話也沒有連續性。教師與學生進行蜻蜓點水的對話方式沒有深入探討,無法讓學生掌握好文章的學習,學生也不會去積極主動地探索。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優化策略探索
1.抓住中心不斷簡化
小學語文閱讀課要想更好地開展鍛煉學生思維,教師在提問時應縮短提問的時間,可以提前將問題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進行展現,抓住問題的本質,選擇優質問題,體現出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學生不斷鍛煉自己的思維,提升語言感。
2.把握關鍵點
在課文當中所講解的內容就是老師需要重點把握的一些內容,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訓練。在抓住重點問題的情況之下,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同時教師也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問題。比如在講解《濫竽充數》老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第一種提問方式,第一南郭先生濫竽充數之后使自己敗露說明什么?學生通過這篇文章領悟到了什么?另外一種提問方式是為什么南郭先生可以成功地做到濫竽充數?南郭先生如何離開齊國?學生根據文章談一談自己的看法。第三種,南郭先生暴露了自己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分析?為什么南郭先生面對不同的君主會有不同的待遇。
在《濫竽充數》這篇文章當中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兩點,首先,南郭先生主觀上不學無術,沒有實際的能力,這種方式不可取。不能裝腔作勢。第二,南郭先生之所以可以成功做到是因為外界的原因。通過這些問題來讓學生找到這篇文章的中心所在,不會偏離主旨,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三觀。對于以上三種提問方式,第三組可以更好地體現文章重點,幫助學生拓展思維。
3.抓住時機使問題更具實效
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教師需要提前提出問題來讓學生討論形成一個交流的氛圍,否則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抓住時機提問,就會使得學生錯過了思考的那個機會難以打開互動的局面。教學活動的開展有一定的時機,任何活動進行時都需要在恰當的時機提出,在教學中提出問題要把握時機,注重問題的時效性。在《西游記》當中講解三大白骨精時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組織學生在小組之內去討論這些問題,教師也可以適當的提出新型問題,讓學生將思維連續起來不斷地探索。教師可以提出讓學生討論孫悟空本領如何?白骨精的特點以及唐僧的心理,教師去結合這種場景讓學生來回答。在回答問題時,學生梳理思路,抓住中心論點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不斷去嘗試,開拓思維進入到角色當中中使課堂閱讀更加完整。
4.抓住主旨,深化閱讀主體
在教學過程當中,文章主旨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這也是教學工作開展時應該圍繞的核心。教師在提煉文章主旨時,需要圍繞中心來概括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通過這種問題引導的方式學生進行討論并做出有效回答,比如說在學習《風箏》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向提問。在寫這篇文章時的中國社會是怎樣的?文章記敘上的順序是什么,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學生思考的過程當中,就會去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在學習之前,教師介紹一下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學生學習,并且對于學生預習情況進行一個課前檢查。在課上找學生來回答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循序漸進,由淺到難。講解理論知識不斷向指導和實踐過渡。在教學模式上也應該適當改變進行創新,不斷提問,貫徹這一教學方式。學生在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來學習,在學習過程當中也會引發出更多的問題,問題具有建設性,幫助學生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5.興趣導向優化問題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產生興趣才能夠去閱讀課本。在閱讀過程當中設計問題時應調動學生的聯想力,不斷擴展思維,根據學生認識的特點和依據來引導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在設置問題時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習《雨后春筍》這篇課文時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可以引進一篇課外閱讀來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文章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更加的活靈活現,當學生閱讀完之后,再讓學生探討為什么文章中的小哥哥摔倒了還會如此高興,通過這一提問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一些學生會主動的去閱讀,深入文章試卷去找尋答案并體會小哥哥的歡樂。通過這種方式去感受到兄妹之間的感情,雖然沒有用語言,但是卻用行動向同學們傳達,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夠表露出來。
結束語:
在小學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應選擇合適的閱讀問題不斷優化,在設計問題時去抓住根本,能夠讓學生在巧妙問題的帶領之下去閱讀,不斷地進行思考,領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自己探索出文章的主旨,更利于學生的學習,體會語文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王世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優化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07):47-48.
[2]趙海紅.“問”為上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的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