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升
摘?要:小學數學學科需要鍛煉學生的多種思維,其中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從“說”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談起,介紹了課堂“說”數學的主要環節。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訓練;思維培養;環節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3-0183-02
數學新課標中強調指出:要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交流、合作。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離不開語言,分析、思考為學生交流、合作打基礎,說是學生思維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說”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也不能忽視。
1.“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1)提升思維高度
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是教師講、學生練這一模式。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是:學生會做各種練習題。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是“會了沒有”“理解了”等,課堂上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偶爾回應教師一聲,學生在天馬行空,其思維與教師不在統一維度。實施“說數學”,誘導學生可以自主、探究、創新,學生在合作中進行交流,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達到更高層次,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概念、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等。
(2)追求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真正有多少學生跟得上教師的思路,其結果讓教師汗顏。究其原因,由學生自身特點決定,他們對某一事物的不能長時間持續感興趣,更何況學生反感這種“說教”模式的教學。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然后把自己所想大膽“說”出來,在注重思維過程的同時,注重思維結果,學生為了“說”出理由、必須理清邏輯順序、掌握更多的知識,所以他們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說”中提升自己。
(3)減負的必要途徑
有的小學生抱怨教師留的作業太多,剝奪了屬于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有的家長還為學生買了各種練習題,看到孩子空閑時,強加給他們幾道練習題。學生在教師與家長的壓榨下,他們往往表現的很無奈甚至是厭煩。“說”把學生從這一現狀中解脫出來,“說數學”考驗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分析、思考的結果。學生的數學思維靈活了,學生沒必要每天在題海中苦苦掙扎,只選做有代表性的題即可,學生利用節省的時間去探究更多的知識。
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說數學”的主要環節
(1)讀教材、說教材
課堂教學中,出示學習內容后,教師要讓學生閱讀教材文本,這一過程在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認知,他才會深入思考。學生讀教材過程中,學生會思考、分析,形成潛意識的邏輯思維。在初讀教材過程中,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多與少、深與淺,會產生很多疑問。鼓勵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疑問、想法等,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分析的過程、總結的知識、自己的疑問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2)在動手操作中“說”
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操作更有實效,教師引導學生演示操作過程并加以解說,其他學生聽后,提出疑問或合理化建議,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形成統一共識后,學生分組,把重新整合的新思路再“說”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動手操作與表達相結合,讓學生的推理更具有邏輯性,讓學生數學思維更嚴謹。
(3)在展示過程中“說”
小組合作結束,接下來的環節是:展示探究成果。在小組內向其他組員“說”自己的想法,討論過后加以改進。每組選派代表闡述對該問題的見解、想法,其他學生可評價、質疑、反駁,教師引導學生最后得出最佳答案。教師可指定學生,要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要提倡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理論,要勇于創新、另辟蹊徑,要引導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避免單一模式,讓學生的思維更靈活、敏捷、有深度。
(4)教師點評“說”
學生發表完自己的見解及思路后,教師要給予中肯地點評。教師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激勵學生,肯定他們的發言,特別是對于不敢發言或發言時謹小慎微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增強自信。在教師點評這一環節,教師必須說的一句話:“只要你想了、說了,那這一節課你就有收獲,老師希望你們的想法與眾不同,希望學生收獲滿滿。”二是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方面存在的一些小偏差、誤區,教師要給予正確引導。
(5)“說”強化理解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經過分析、思考、創新構建中的知識體系,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還需要學生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練習。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做的練習題越多教學效果會更好,其實不盡然。教師可采用“說題”這一環節,找出有代表性的練習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空間,組織學生互相“說”,說解題思路;說涉及到的概念及理論知識;說易混肴的概念等。對于基礎知識“說”得重點應針對學習相對差的學生,他們能分析的頭頭是道,說明這部分知識學生都能掌握。有難度的練習題,讓能力強的學生“說”,學習一般的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與不解之處,然后由學生解答。
3.“說數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大部分小學教師對于數學的教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這與說中學數學這一主題并不矛盾,教師要博采眾長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努力提升自己數學學科素養的同時打造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部分教師由于年齡或者思想上的原因固執己見,對于原有的僵化的填鴨式教學“不離不棄”,日常授課過程中教學情境塑造不成功,給學生一種生硬的感覺。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都不能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完全分割開來,小學數學的教學理念就是回歸生活,用數學思想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師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時選用的教學材料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教師要盡可能的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知識聯想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這不僅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硬性要求,還是學生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實際意義。教師在課程設計時要考慮給學生留出部分時間以便學生思考和聯想,在部分章節內容的教學設計中還可以增添游戲教學的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平面圖形”這一數學概念時,教師可以將預先準備的硬紙板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平面圖形畫到紙板上。在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計算時間給學生一種緊迫的時間感還要在四處走動觀察每個學生的作品給予其一定的鼓勵和指導。每個學生對于平面圖形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有的學生畫的可能是經常陪伴自己的平板電腦,有的學生畫的可能是自己使用了多年的課桌面,無論學生的“畫作是否符合教師的授課標準”,教師都要認真細心的欣賞,學生需要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但是更需要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教師在學生完成畫作之后隨機選擇幾個學生的畫作進行展示和講解,讓學生們共同來品味平面圖形的魅力,點評過程中受表揚的學生自然斗志昂揚再接再厲,挨批評的學生則會知恥而后勇。脫離實際生活的小學數學不再具有相應的實際意義,教師在說中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一定不能脫離實際生活。
綜上所述,說的過程是學生思考的過程,是學生整理自己思路的過程,是思維快速運轉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說,給予學生更多“說”的機會,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蔡麗妙.淺談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新教師,2018(10):48-49
[2]周佳.深度學習提升數學素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8(2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