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會玲
【摘要】新時期教育教學中,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之間能否通過溝通交流,解決其中的部分矛盾和問題。溝通作為一門教學藝術,是班主任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必須掌握的。教師通過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有效的溝通藝術有助于在班級中建立一個師生間信息交流的有效通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地探究有效的溝通手段,以實現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教育 低年級 溝通藝術 有效策略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三觀正確養成的初始階段。素質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班主任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與各科教師、家長和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學習與思想動態,因此,掌握溝通藝術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十分必要。
一、望:觀察診斷溝通對象所屬類型
由于成長環境和孩子個性差異不同,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每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也各有差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仔細觀察每位孩子的性格特征,找到他們與他人溝通交流時所表現出的態度行為,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所屬的類型,并根據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開展教學,使得教育管理更有方向性。
心理學研究領域將個體在與人交往溝通過程中表現的不同態度做了劃分,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能夠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觀察匯總,發現他們的性格差異。比如,針對在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這件事,教師與不同的學生溝通,有的學生在教師指明后會馬上認錯:“對不起,是我的錯,我沒有做好。”有的孩子則將過錯馬上轉移:“我本來不想這樣的,是某某先和我說話的……”而有的孩子也會一本正經得還原當時情景:“當時我是怎樣的狀態,基于什么原因我沒有認真聽講,接下來我會如何調整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边€有的學生表面一副“老師說得對,教訓的是”,轉身又拋諸腦后了。還有的學生在教師注意到自己課堂表現情況后,會馬上表明態度謝謝老師的關心,并針對一段時期內自己不能集中聽課表達自己的煩惱,并請老師給出建議。針對不同孩子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教師要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判斷每個孩子所屬的性格類型,在詳細分析中,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可以制定不同的應對策略。
二、聞:聽懂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
任何一種行為背后都有著不同的動機需求,肉眼所見的表面的一些行為并非就是孩子的本質。在實際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通過觀察學生日常的行為與言行找到其潛在的心理動機,在觀察和了解學生的過程中,讀懂學生隱藏在心底的信息,洞悉他們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溝通交流時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生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回應,真正走進學生內心。
比如,班里的磊磊總是在課堂上打斷老師講課,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以引起教師注意,課下也總是故意“招惹”其他同學。比如,有的孩子扎堆討論一件事情,他總要在還不了解情況就不合時宜地插話進去打斷大家,常常惹得其他同學不快,沖他發脾氣,他才悻悻而歸。隨后,又一臉興奮地“招惹”其他同學,如拽一下小女生的辮子后跑掉,或者別人在玩琉璃珠的時候他“不小心”給人家踢掉,又撿回來道歉。這種打擾他人的行為長久下去會,使別人感到心煩甚至憤怒。那么,磊磊的行為背后反映了什么呢?教師在分析他的錯誤行為后認為,他這是尋求關注的一種體現,只有當大家的注意力在他的身上時,他才能感到有安全感。針對磊磊的這種情況,我在私下及時與他建立了溝通聯系,在循循善誘中知道了原來磊磊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居住,每次只有自己闖禍時父母才會打電話回來,盡管每次都要受訓,但他還是很開心。我在表達了理解磊磊,想讓他人對自己多一些關愛的心理后,又嚴肅指出了磊磊這種想法的極端和錯誤,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讓磊磊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這之后,我又及時與其他任課老師取得聯系,為了讓磊磊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我總在他取得一丁點進步的時候指名表揚肯定,同時及時給予溫暖和師愛引導,在獲取班級歸屬感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問:咨詢家長了解孩子成長歷程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性格和行為養成也是如此。在低年級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針對學生的現有性格特點聯系他們的成長歷程,通過與父母建立有效的溝通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并在問題出現的初期發揮家長的力量,家校聯合共同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實現班級管理有效性。
比如,玲玲小朋友的作業總是完成度較低,字跡也寫得不工整,上課態度不積極,但課下遇到老師總是很有禮貌,班里很多小朋友都愿意和她玩。在與她溝通過程中,她悶悶不樂,不愿意多說。這時候,教師可以及時家訪或通過微信等方式與家長建立聯系,才知道原來她還有一個姐姐,在言談舉止中父母對在縣城讀書,學習名列前茅的姐姐贊不絕口,而提起玲玲,則總是搖頭嘆氣,認為孩子比較笨,不如姐姐聰明伶俐。在了解了玲玲的成長歷程后,我終于明白原來她對學習的負面情緒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在與父母溝通過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們平日的評價對玲玲造成的學習態度影響,建議他們發現玲玲身上的優點,多鼓勵和肯定玲玲的優點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同時,我將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的“權利”收回,玲玲的作業我來批改,每次作業批改時我通過畫一些小表情,寫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引導玲玲注意錯別字,要字跡工整慢慢練習完成作業。這樣,在循序漸進中玲玲的進步越來越大,學習狀態也更加積極。
四、切:判斷師生溝通層次選擇策略
在傳統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常常采用命令式口吻與孩子講話,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和執行教師下達的命令,并非出自本意和自愿去完成某些任務。這種命令式的溝通方式不僅拉開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對教師有敬畏感也會害怕與教師分享心聲。在實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向自己敞開心扉,教師就要能夠判斷自己與溝通對象,即學生之間所處的層次,在明確兩者關系的前提下恰當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
比如,小莎同學活潑可愛,新生剛入學,當其他同學還在“慢熱適應期”,她就主動提出擔任班干部,積極參與到了班級管理中,在相處中我也很喜歡這個孩子的果敢,師生相處也很融洽。一段時間后,有的小朋友開始反映她的“專橫”“自負”,認為她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大家怎樣做,如果沒有按照她的想法執行就是不對的?;谧鹬亍懊褚狻?,我在課下多次與她溝通這個問題后,她認為有的學生慢慢吞吞要在自己的鞭策安排下才能高效完成任務,一時并沒有采納我的建議。基于學生性格特點的考慮,我并沒有強制性地下達要求,而是通過有效引導的方式,先對她關心班級事務的態度給予了肯定,并引導她思考,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慢?為什么你的管理方式大家不認可?是否可以轉變一種策略和做法讓大家愿意聽你的話?如何轉變?這樣,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想對策。在有效溝通中提升孩子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施過程匯總教師基于中醫領域的“診斷方法”,從望聞問切四個方面探究教師溝通的有效性,通過觀察診斷學生所屬類型,聽懂學生行為背后的需求期待,到咨詢家長了解學生成長歷程輔助,再到判斷溝通層次從而決定有效的溝通策略,在這一系列的教育教學背后,班主任實現了從表象到本質的了解,在個性分類和因材施教的過程中能有效實現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品格的健康養成。
參考文獻:
[1]蔡文鋒.探析初中班主任溝通技巧[J].學周刊,2017,(32):162.
[2]雍鳳霞.關于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工作的相關思考[J].亞太教育,2016,(22):209.
[3]趙芬,馬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探究[J].華夏教師,2016,(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