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耿斌
【摘要】現如今,高年段的作文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學生通過習作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積極性并不高,不能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表情達意的需要,學生寫作文則是因需而作。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幾乎感覺不到這是在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項有意義的任務,作文成了他們一種表達和交流的需要,讓學生的作文真正擁有一塊用武之地!本文將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分析現狀和原因,談談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作文真正擁有一塊用武之地。
【關鍵詞】高年段作文教學現狀;情景作文;教學策略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曾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小插曲,讓我開始反思現今的高年段作文教學方式:清明節,學校組織五年級同學去掃墓。按照以往絕大多數語文老師的做法,我也要求學生掃墓回來后寫一篇表達自己感受的作文。一個作文不好的同學想請假不去,原因居然是不想寫作文。一石激起千層浪,越來越多的同學想加入請假的行列,原因出奇地一致:不想寫作文。其中一個膽大點的孩子道出了苦水:“參加完春游,我們要交作文;六一游園活動后,我們要交作文;掃墓回來,我們要交作文;軍訓之后,還是要交作文……這些活動好像已經和作文捆綁在了一起,讓我們對這些活動是又愛又恨啊!”是啊!學生已經對“作文”二字開始痛恨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一、高年段作文教學現狀
這樣尷尬的場面相信不止我一人遇到過,習作教學的功利化使學生喪失了習作的興趣,不能實現“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目的。縱觀如今的高年段作文課堂,教師授予學生固定的寫作內容,觀察順序,布局謀篇,甚至提供了半黑板的好詞語供學生備用,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有的作文課上,教師一味地追求學生習作基本功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習作動機的培養;更有甚者,閱讀教學課也可以變成作文訓練課,片面分析文本中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再加上每天一則的日記和每周一次的周記,讀書筆記和單元作文以及考試作文,大量的“被作文”讓學生感覺“亞歷山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所寫出來的是一些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連兒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試問:這樣的心態怎能寫出好的作文?這樣的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怎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形成原因分析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年級習作要求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顯然,學生借助寫作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積極性并沒有被激發。筆者認為,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教學現狀,原因分客觀和主觀兩方面。
應試教育這個大環境是最重要的客觀原因,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教育不可避免變得功利性,家長和學生片面追求成績,以求孩子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些客觀因素最終導致高年段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機械式練,重視習作技巧,考場應對策略,以追求短期內提高學業成績,從而忽視培養習作動機和習作興趣。
主觀原因方面,習作教學一直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習作教學在我國缺少獨立教材以及對教師系統的培訓和精準的指導,一線教師難免陷入無本可依的境地。習作教學有沒有序列,習作訓練的內容和方法是什么,低中高年段每個學段的習作訓練形式是什么,如何在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同時開發學生潛能……很多教師對這些習作教學出現的問題沒有一個系統而宏觀的認識,只能憑自己的主觀經驗和文化水平進行教學,當然會出現上述問題。
三、解決策略
怎么更好地解決問題呢?當然需要教師更好地、靈活巧妙地開展習作教學,以調動學生習作的原動力和興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 “作文為的是要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寫作是閱讀的再創造,是融合了生活與書本知識的語言文字表達。作文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本來就是人們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一種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把學生作文真正用起來,給學生作文一塊“用武之地”,才能發揮作文的最大功效,才能讓學生不再懼怕和痛恨作文。
另外,從五、六年級開始,學生進入高年段,抽象概念思維進入“敏感期”,其習作訓練形式應該從觀察習作轉向有明確表達需要的實用型習作。只有有實際意義并能產生實際效用的作文,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去創作。如何在高年段習作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活用起來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策略:
(一)用得精
習作訓練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精”的要義是精準、精彩。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根據形勢確定一些綜合性的教學主題,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在活動中自由撰寫各類實用的作文。這些教學主題活動應該少而精。比如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辦,我就根據這個形勢,在班級里舉辦了一次“迎接亞運會”的主題活動。先是讓學生自由搜集各種有關資料,分組討論,接著每人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可以是寫紀實作文來敘述亞運會的歷史,廣州申辦亞運會的經過,廣州為迎接亞運會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出現的新生事物,也可以是寫想象作文來展現亞運會開幕式的動人場面。最后選出一些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好文章舉辦一次“作文展示會”或者“作文朗誦會”。這樣少而精的主題活動十分受學生的歡迎,孩子們興趣盎然,因為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感覺有話可說,有話可行。
(二)用得活
死板的習作內容難以吸引學生,只有充分地了解學情和興趣點,才能靈活地進行習作教學設計,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隨機確定單項的人際交往活動。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的靈活設計。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自我介紹”作文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和遠方一所山區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們寫信交友,通過書信中的自我介紹,如果得到了對方回信,那說明這自我介紹的文章是成功的。在這之前,我做了準備:通過渠道事先拿到了對方班級的一份名單,上面有簡單的信息介紹,然后讓我班每個學生挑選對方一個學生作為收信人。當我們鄭重其事地把信件貼好郵票寄出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忘記了這是一次單元作文,而是把它當成了一個重要的有意義的任務去完成。
又如在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爸爸媽媽,我想向你們提出幾點建議”作文教學中,恰逢學校要召開家長會,我便靈機一動,這樣設計這次作文教學:先告知學生這次作文將會在家長會用到,讓同學們有個心理準備。然后在家長會上,我把每個同學的作文以信封的形式裝好,放在對應的家長面前,請每個家長靜心閱讀。并且挑出幾篇有代表性,典型的文章,在所有家長面前朗讀,視為學生代表想對家長說的話。最后,還給所有的家長布置一項作業:要求親自執筆,給自己的孩子認真回一封信,針對孩子們在作文中提出的建議進行解釋或者回應。這次家長會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不僅家長和孩子們之間加強了溝通,拉近了距離,而且很多家長表示,從另外一個角度知道了自己孩子作文的水平。同學們更激動地收到家長的回信,不僅讓父母理解了自己,也可以和父母比一比寫作水平。
(三)用得巧
活潑、巧妙的習作形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整合一些重復的機械的習作訓練,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的合作性,減少學生和老師的負擔。比如前面提到的每日一則的日記,學生寫得辛苦,老師改得痛苦,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對這個項目進行整合,開設“團隊日志”.改變過去以個人為單位的孤立的日記形式,設立每四個人為一組的“團隊日志”,讓它在小組四個成員之間流動起來。每天都會有一個成員獲得日志的“著作權”,即是執筆寫日志。日志的內容、題材、篇幅形式都不限。寫好后,請一位小組成員對自己的日志給予評價。每本“團隊日志”都有自己的“刊名”“封面”“插圖”,個性化十足。一星期上交一次“團隊日志”,每星期都會評出一本“最優秀日志”、一名“最佳評委”、一名“最佳作者”,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同學們不再把寫日記當成是一種負擔,而是爭先恐后地投入進來。學生的互評不僅成為溝通的一種橋梁,也是取長補短的一種好方式,更是一項光榮而又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不少同學的評語也儼然成為一篇優秀的小作文了。
總之,要想學生樂于習作,敢于“我手寫我心”,就要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心理和成長需要的內容。通過精心組織、靈活設計、形式巧妙等多種途徑調動學生表情達意的需要,讓學生不再“被習作”,而是真正寫出真情實感,讓習作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葉圣陶,怎么寫好作文(葉圣陶談語文教育)[M].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