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才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關系到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特長,強調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突出情感引導,挖掘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初中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針對如何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作者從提升教師個人素質能力,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提升學生道德意識和認知水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社會和家庭通力合作,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成果等方面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旨在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讓學生 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課是幫助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想適當今世界。當今世界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時代,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政治教師要切實把好思想政治課的關,必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方面狠抓落實,這就要求政治課老師要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堅持學生主體,老師主導,立德樹人,注重實踐,讓學生將課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行為規范嚴格把關,提升其整體道德素養、公民意識、自我調適、人際交往、規則意識和法律知識的積淀。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做到學法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實際,滲透德育教學內容,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到課堂內外,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更好地完成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最終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質、道德素養、規則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由于教師素質,應試教育和學校對該學科重視度等原因,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一直難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效也并不理想;存在著未達到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育人目的等弊端。其一、我國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認為道德與法治不屬于重點考試的范圍,在實際的教學中忽視了這門學科的教學,甚至有些教師占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間。另外,許多教師自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識不夠,無法有效地開展教學。其二、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也缺
乏良好的教學策略,僅僅是枯燥而乏味的,讓學生劃下課本知識的重點部分并讓學生課后背誦,其導致的教學效果是盡管學生能夠張口背誦出許多準確的概念性語句,但沒有將其所表達的含義貫徹到日常的思想和行為中,也就無法達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并且此類灌輸式教學極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心理,加劇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其三、從學校到教師,從家長到學生,對政治課重視不夠,政治課教師地位不高。針對這些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解決策略,從而推進《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育人目標。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教學現狀談一談,推進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些思考,旨在拋磚引玉。
一、新時代教育,提升教師個人素質能力,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
黨的十九大,習總書記關于教育,教師等問題的系列講話中,把思政課課堂,課堂思政課,立德樹人列為重要議題。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的契合點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師個人自身素質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
1.通過教學,教師個人習慣、素質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在學習初期的許多習慣和意識都會受教師的影響,所以學生能力的養成往往和教師個人素質能力相關。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師,應當努力提高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專業素質、教學素質、心理素質和外在素質,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正能量,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解讀課程標準并結合學生實際積極探索教學規律,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有清楚的定義,思考以怎么樣的教學手段去解釋某一種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初中的學生難以在這個科目上有深層次的認知,所以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就要根據知識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便于學生理解也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平臺。由于課程與實際的結合,教師也需要關注時事熱點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針對當下的發展特點和社會通病進行分析,同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不良習慣給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
3.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正如漆黑夜空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學生學習的道路,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不會感到迷茫。所以,政治課教師要重視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滿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求,以實現對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良好推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規范課程教學內容,以自身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來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引導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理解,讓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促進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切勿一味墨守成規,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始終難以取得進步。再者,只有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獲得提升,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學生思想觀念的進步,讓初中學生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
二、開展多元化道德教育,提升學生道德意識和認知水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注重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初中政治課由原來的《思想品德》到現在的《道德與法治》,隨著教材的改變,內容的增刪,我們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必須隨之而改變,自己在教學中注意把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相結合,根據新的課程標準規定好學習任務的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間和機會。所以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時,對學生要進行有效的熏陶教育,使其道德意識逐漸加強,道德情感不斷內化,促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學生只有在充分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和判斷,才能夠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自覺規范不良行為,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通過平時教學,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產生情感的認同。對于中學生,只具備道德認知還不足以推動學生
產生積極的道德行為,政治課教師要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學環節或活動,使學生在交流與思考中,對美丑善惡產生內在的情感沖突,自覺排斥丑陋的行為,接近和贊賞美好的良好品行。例如:我在教授《家的味道》課時,講到“孝敬父母”,如果只是枯燥的進行說教,學生不僅不會對“孝”產生自我的體驗,可能還會產生逆反心理。自己就以公益廣告小男孩為媽媽端水洗腳的視頻來切入,再選擇幾個“二十四孝”典型圖解和近幾年感動中國孝子的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在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情感認同,在心靈的震撼中自覺認同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又如:我在教授《敬畏生命》一課,講到“生命至上”這一框題中,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的感悟“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情懷,我用“譚干秋(綿竹教師)、張米亞(文川映秀教師)、向靜(什邡教師)、抗震小英雄林浩、最美麗教師張麗莉(佳木斯教師)、2014年為找尋失聯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等事跡圖片”,編輯成圖文并茂的視頻,這“視頻”播放的直觀影響來講解。給學生以視覺的震撼,從而在思想上達到共鳴。
三、學校、社會和家庭通力合作,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成果
1.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關系,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通過每學期的“家長開放周”活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效應,學校、教師主動與家長建立經常性的聯系,每位班主任都和學生家長建立QQ群、微信群等,向家長普及德育教育知識,為家長提供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有效方法,構建“家校共育”的育人模式,幫助家長科學教育子女。
2.充分運用積極向上的新聞影像資料,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 電視和網絡存在很多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機會與平臺,引導到學生去觀看,并從中受益。教師配合學校與派出所、法庭、司法所、關心下一代等部門建立持久的聯系,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法律咨詢、建議,指導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進程,完善學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與方法。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只有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形式,不單單只停留在案例分析,故事講解上,更要強調實踐,也就是情景回歸,情感升華,使學生參與到情景中,實踐與課堂外,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只是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一些主觀而膚淺的看法,自感還有許多不夠成熟的地方,旨在拋磚引玉,敬請賜教。
參考文獻:
[1] 彭玉斌.《道德與法治慧教學實踐》.華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課程標準與新教材整體介紹》 (部編初中《道德與法治》) ?2018.08.
[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