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摘要:本文首先對新媒體藝術的特征進行了簡要論述,介紹了該項技術所具備的技術性、藝術性、互動性、原則性的特征,本文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公共藝術設計作為研究背景。首先對新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的概念進行整理,以新媒體藝術所呈現出的交互性特征作為研究點。分析當前新媒體藝術于公共藝術領域中的實踐情況,最終探討當代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公共藝術;新媒體;發展趨勢
在我國經濟政治全面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發展的規劃建設,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高度重視。在我國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公共藝術的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文化不僅對政治經濟具有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弘揚民族傳統,發揚民族精神。在新媒體藝術不斷成熟的過程,成為了相關領域重點工作之一。
一、新媒體藝術的概述
(一)藝術性特征
新媒體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發展的過程,科技是其主要支撐。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形式與思想都是在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當科學技術受到了明顯的制約之后,新媒體藝術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當新的技術產生之后,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形式的變化。總的來說,新媒體藝術將理性與感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順應時代的發展,并跟隨著社會的變化顯現出相應的特征。
新媒體藝術既是科技媒介的發展作用于藝術的結果,其技術語言本身也昭示出了其作為藝術本身的某種力量所在。從來沒有任何時期的技術在人的努力下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而又反過來使得人自身也處于無法脫離其影響的狀態中,新媒體藝術中的技術語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樹立起自身的獨特性和影響的。
(二)新媒體藝術概述
新媒體藝術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的觀念藝術思潮,并涉及早期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后表演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它可以被看作是當代藝術與前沿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是技術與觀念更深層次的表達模式。新媒體藝術在承繼固有藝術理念的同時,拓新了設計實踐的邊界,使得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
新媒體藝術可以被視為某種具有持續創造性的藝術,受眾根據自身不同的藝術感知條件與作品進行連結,進而不斷地重塑作品的外在形式與內在涵義。當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在追求實際功能意義的同時,關于作品與公眾之間情感交流這一層面的研究還較為欠缺,缺乏相應的空間感官活力和城市文化活力。新媒體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其交互性特征真正實現了受眾與作品間情感的雙向互動。
二、新媒體的公共藝術實踐
(一)新媒體技術的延伸
新媒體技術延伸了公共藝術自身的開放性、互動性、公共性的特征,拓展了公共藝術的表達方式。在我們以往的觀察及認知當中,公共藝術于受眾而言更多的是運用純藝術的表達方式,鑒于傳統創作形式與傳統創作材料的局限性,而針對公共藝術作品自身的創作觀念、功能訴求、技術革新的研究視野還較為狹窄。現今,新媒體藝術己在不經意間深入公共藝術領域之中,在新媒體視域下產生的當代公共藝術逐漸擺脫了純藝術性與獨立性,它與多項藝術形式、學科結合并進行綜合運用,這使得當代公共藝術從創作形式、創作材料、功能訴求和社會意義上的把握都更為先進。
(二)公共藝術的特點
公共藝術是處于公共環境中,與該環境相協調的,以人為本的,并為公眾所認可的,相對長久存在的造型藝術。是屬于城市的,從世界范圍來看,自古至今,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設,每當進入一個城市,特別是古城、名城,都會被她充滿傳統文脈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動,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成功營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點或構筑物已成了這個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們是城市遞交給觀者的一張名片,而這種文化視覺構物隨著時光的推移,便積淀成為“城市的年輪”。公共藝術其自身注視的公共話語空間與精神文化情勢也給予了新媒體良好的人文實踐載體。自此,新媒體與公共藝術相互作用,共同創造著城市公共藝術的當代意義。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公共藝術服務體系的規劃建設工作,對于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十分重要。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要在此過程中,持續深化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全方位發掘出其在公共藝術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積極轉變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想,加強新媒體藝術項目的資源整合。當今時代公共藝術為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新媒體具有全球性語言。它的應用前景廣闊,必將成為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應順應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運用新技術為我們提供的物質支持來構建當代城市文化的對話界面。未來我們要更積極地將新媒體引入公共藝術建設中,創造出能夠真正體現社會公共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