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心 徐瑩 王子怡 徐璟
摘要:我國高等院校三大教學任務分別是: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當前,社會發展越來越多樣化,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向精細化、專業化,對應用型人才的綜合專業性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校教育要進一步突出社會服務這一教學任務的要求,著力于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迫切需要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部分高校重視人才的教學、研究這項任務,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與人力,但在提高學生理論水平轉換為社會服務能力方面的探索和課題研究存在不足。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本文將進一步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化路徑,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方向的選擇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服務;人才培養路徑;校企合作
面對當前經濟社會嚴峻的普通本科就業形勢,國家一直著手于加快培育一批能夠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意經濟發展的本科時代新人,為了改善當前嚴峻的就業市場形勢,加快更新和改革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程、擴展本科人才培養應用模式已經成為教育部的重點任務。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現有普通本科人才培養的結構和教學質量已經無法很好地滿足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普通本科產業轉型升級等社會各方面的實際需求,要想適應社會經濟新常態發展,順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就要幫助高校走上轉型發展的新道路,從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考慮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辦學思路,促進普通本科學校更新和改變過去有關普通本科人才培養的模式、方案、課程體系的教學和管理觀念,提高創新驅動的能力、順應新興產業的發展,使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重點。2018 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 號)出臺,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把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作為評價大學的首要指標;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為進一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標準化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高校相繼提出要建立和完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所需的模式、方案、課程體系方面的改革任務: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需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改進;實踐型人才培養的方案要進一步繼續深化;課程體系也要進一步強化和變革。長期以來,社會各領域一直深受實踐型人才資源供給不足困擾,這一需求指引高校提高對實踐教育的重視,將教學內容導向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方面進行重點培養,使學生能夠滿足適應市場經濟結構和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人才培養需求。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推進高等院校轉型、職業人才培養等方面視為重點,并提出新要求:支持高校提倡教育校企全面融合,加強深度職業教育合作;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支持高校開展實踐教學和校企融合推動學院創新發展。以上政策的推出大力支持和推動了高校特色化路徑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教育發展,幫助特色化路徑研究在探索出能夠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方式上更進一步,因此各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促進應用型轉型。
1 國內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1.1 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較弱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培養需求量極高,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但許多高校對實踐并不重視,很多需要理論配合實踐教學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實訓,使得“重理論,輕實踐”、畢業生與社會脫節等情況嚴重,導致應用型人才缺口擴大。其中高等教育的產學脫節所產生后果最為嚴重,師資隊伍建設中部分的教師往往缺乏和產業相關的實踐經驗;課程內容往往跟不上相關產業的市場需求發展;實踐教學上往往缺少一種啟發性、合作式的實踐教學方法,缺少一種理論聯系教學實際的理論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訓練;教育在質量評估體系中過于重視理論成績。上述問題的普遍存在,導致教育嚴重脫離實踐和實際,難以培養出動手能力佳、實踐活動積極的學生。
1.2 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缺乏
新增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矛盾在中國的教育結構中最為顯著,針對性技術人才供需不足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得矛盾日益突出。
教育課程體系的大眾化、人才培養的單一模式,雖然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數量不斷增加,仍無法很好得滿足市場經濟社會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專業技術市場的人才資源始終嚴重缺乏,也間接使得國內勞動力專業技術市場人才的可供選項貧瘠、畢業生就業困難。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競爭早已發展成為全球趨勢,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進一步加速和發展,國際間激烈的專業技術人才競爭的現狀也間接影響到國內技術市場的人才資源供需。國內缺乏針對性的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的現狀讓人才結構改變和高校人才擴張更加迫切,讓超過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市場吸納能力所導致的“高學歷,低就業”狀況日益突出,國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趨勢也更明確。
1.3 教學模式觀念落后
教學模式對于現代科學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在于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從一個整體教學角度去理解綜合分析認知和理解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讓教學模式更好的幫助人們對教學實踐理論的認知具體化,讓人們對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具象化。好的現代教學模式一定能使其成為人們溝通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重要橋梁。
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學模式與所要傳授的知識、學生的接受方式不相適應,經常出現學生無法有效吸收老師所授知識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意味著該教學模式不再符合當下的教學現狀和需求,成為陳舊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模式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過度依賴課本,照本宣科,老師一味按照傳統的教本原則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和實際接受的能力,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二是由于課堂上師生互動的形式單一,使得教學的氛圍嚴肅沉悶,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的必要性
2.1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國家和高校發展的需要
從我國當前應用型人才的結構現狀分析,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的缺乏,缺少能夠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有利于社會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尖端技術專業人才,高水平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始終處于經濟社會供需關系嚴重失衡的發展狀態,這始終被認為是我國一些高尖端技術發展現狀中的技術型瓶頸和基礎性短板。針對這一點,社會教育急需能夠減緩社會人力資源緊缺、經濟社會服務的高效措施,在保證高等教育水平不下滑的同時,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就業的需要。應用型人才通過結合”高素質”和”專業人才”兩個條件,滿足了解決上述矛盾的需求。同時,培養應用型人才有助于改變高校傳統的大眾化取向培養理念,利于培養人才個性特色,幫助人才從知識導向型培養轉變為實踐教學型培養,讓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高校提供具有實踐能力的研究人才,為高校科研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2.2 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助于高校教學改革創新
為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所需,高校重視創新,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進一步發展提升人才質量、增強人才特色化,開展教學方案改革創新:一是短板創新。針對高校學科專業,國家所需經濟科技方面的短板進行創新,短板創新重視強化;二是前沿創新。通過競爭比拼進行創新,前沿創新重視交叉。面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應用型人才做基底的現實情況,僅靠現有的高職院校教育來培養遠遠無法滿足社會所需,而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推動了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得益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高校改革的實踐教學環節得到促進,使得高校實踐教學效果提升,進一步優化了高校教學的體系與內容,讓高校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3 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
過去社會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作為支撐,但隨著經濟化發展該方式逐漸產生諸多弊端,不再適用于當前社會,且低端市場發展逐步趨向于飽和狀態,未來的發展前景著力于高端市場的重難點。為了支撐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持續發展更好的滿足和服務于高端的市場需求,需要培養大量優質的本科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其基底促進社會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支撐我國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社會經濟專業技術發展的培養多樣化市場需求直接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培養多樣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途徑,應用型人才培養能最大程度實現勞動力再生產,滿足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要求依據。同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解放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將地方經濟優勢轉換為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優勢,更利于應用型人才發揮專長促進社會經濟建設。
3 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
在當今社會,”高學歷,低就業”的現象始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此類人才的缺失,凸顯出社會經濟發展中高端人才供給短缺的問題。為了彌補高端市場缺口,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的優化,教育政策層面已經提出三條主要策略,即全面深入進行課程改革、注重大學生實踐活動和教學發展、強化應用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國內有關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制改革已初見成效,許多高校都在積極嘗試,有關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已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例如寧大科院探索的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案例,具體做法有:不斷地提高技能培養人才的規模總量、隊伍的結構和文化素質的結構建立適合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所需的技術技能培養人才隊伍的結構;應用型教學與科研屬地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專業優勢,彌補人才供需關系的不足等;實施人才引進等措施保證師資隊伍的可協調性,不斷優化師資特色確保其發展性。
3.1 全面進行課程改革
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充分滿足人才服務社會的實際需求,跟上高等教育時代發展的步伐和節奏,培養和提高學生服務能力成為一批可以有效填補高等教育供給側人才缺口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高校可以通過課程模式的改革來推動教育創新發展,優化教學方案,強化改革體系,進而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服務于社會和發展的意識、增強學生創新發展思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教育課程培訓項目設置的合理準確程度直接地影響到在校大學生大學生的競爭力和就業發展狀況,同時和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這就要求在相關課程的改革中,除了重視原有的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同時還應當強調職業規劃類課程的重要性,通過就業指導和明確的培訓課程項目引導學生正確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的就業發展取向和工作崗位。
(1)”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寧大科院通過長時間的教學模式探索后,施行了全新的”平臺+模塊”的課程編制,使得大學進修模塊課程的教學實質能力和教學內容能按照人才知識的結構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將其劃分為四個模塊教育平臺,根據國家和社會需求、學生個性發展要求以及不同專業方向而設置不同的模塊課程。該課程體系既滿足了人才培養的專業特性和個性要求,又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學寬口徑人才培養與其他專業教育對接的問題,并從根本上實現了大學進修模塊課程設置的與時俱進。
(2)“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多種特色專業中,以寧大科院一大特色定位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方案為列: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更關注英語語言的工具性特征,重視英語語言在社會實際以及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結合,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施的相應訓練和準備能快速達到適應工作崗位的成果。寧大科院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能力導向型培養方案。該校實施的”項目驅動”教學模式,通過各學院建立師生工作室,組建了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團隊,建設了實踐室和實習基地等多種形式,把應用型學生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型項目的研發有機地緊密結合了起來,促進應用型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實際相關的產業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讓應用型的本科專業人才更好的滿足和適應高端市場需求。
3.2 注重實踐教學發展
實踐性是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屬性,同時也是應用型人才和理論性人才的本質區別。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就業成功率低和市場應用技術型人才供不應求,在短時間內造成就業結構型矛盾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企業急需優秀應用型人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質量、穩定性、就業率低下。針對這一矛盾,各個高校可以通過與當地優質產業進行無縫對接應對該問題,以企業需求來做導向開設對應特色專業,以成為高校本科的特色優勢專業與解決就業矛盾為初衷。這就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立足于實際,重點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使這些能力能夠在現實中熟練利用。這樣也就需要高校強化創新實踐性理論教學、訓練專業技能,不斷探索創新實踐理論教學的新內容、新教學方法和新的途徑。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性體現在行業的方方面面,但同時也需要理論的結合,通過理論引導實踐才能發揮真正的教學功用。這一結合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素質結構要求上,應用型專業需要教師同時兼顧理論和實踐知識,達成應用型本科與屬地產業共創優勢專業,實現人才供需對接。寧大科院通過新式校企合作模式、融合學院創新辦學,將實踐和教學融會貫通。
(1)創新發展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指的是通過高校與企業通力合作的方式、采用各類資源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企業通過充足的資源幫助高等院校辦學。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達,高職教育受到更多的壓力和挑戰,面對此種趨勢,寧大科院開展了有關校企合作的探索,并在該過程中,將其轉變為寧大科院一大亮點。以寧大科院的英語專業空乘方向為例,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基于我國現有航空事業專業人才存有較大缺口的現狀,各個高校對空乘教育方向不斷加強重視,而寧大科院是首個創辦英語專業空乘方向本科專業的學院,同時通過特色化課程設置和對外企業的技術支持培養高尖端服務人才。由此得出經驗,本科院校應從自我出發,準確定位自己的優勢,結合實際加以利用。以培養大量專業人才為基石,實現支撐國家社會發展的美好目標,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需要。除此之外,公牛集團有限股份公司、領譽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與我院攜手共建“公牛學院”,達成學院與企業共同開創專業,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建立在企業、社會的基礎需求之上,大大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和就業穩定性。
(2)融合學院創新辦學,提供人才供需接口。寧大科院成立了文化傳播創意技術科學院,加快浙江省創新技術產業轉型、對接慈溪區域經濟發展節拍。寧大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者,是以設計藝術學院為主體的跨學科跨專業綜合性學院、創新創業型產業學院,以大學生實踐能力為主體,開創大學生創業園、特色產業園融合發展等國內首創辦學模式。融合學院的創新辦學,是從新的角度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增加其來源渠道、促進提高其規模總量、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增加,使中低級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能廣泛參與應用到高等教育中來等多種方式方法,提高其知識和創新技術專業技能水平,縮短對高技術和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時間,滿足高技術人才供給的需求。同時高校積極鼓勵本科大學生通過高校產業園的建設與優勢新興產業和校內外的產學研究結合培養,逐漸形成高校人才高效對接產業人才需求,形成高校產教融合、互補、推進的人才良性循環發展機制;進一步調整高校人力資源的結構與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相適應,促進市場經濟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工程建設;積極推進”開放型”培養機制深度融合,打破本科高校原有的閉門造車式的內部培養機制,主動開放使得人才培養的校內外有效互動聯系與資源對接,才能打造更利于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環境。
3.3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的優良對教學方方面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一個好的隊伍要求教師自身有良好的素質,能夠在課堂上與時俱進掌握和適應當代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優質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高校教師素質的結構決定了教學的質量、效果,高校通過加強教師師資隊伍的素質建設、協調師資隊伍、優化師資特色發展等措施,實現了實踐應用類專業技術課程中教師素質”雙師化”,培養一批能夠引導學生主動了解最新行業與專業信息和能夠給予學生個性化專業發展規劃建議的”雙師化”教師團隊、具有較高的實踐類課程教學和專業理論研究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支撐與基石,高校通過從行業內大企業、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積極引進優秀的應用型專業教師和技術技能型的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等兼任專業課教師;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考核體系,明確教學觀念、教學內容等方面應達到的標準;積極地鼓勵、引導”雙師雙能型”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促進教師素質從理論性向”雙師雙能型”轉變。
(1)加強寧大科院師資隊伍的建設。自寧大科院成立辦學以來,學院就一直堅持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和主導地位,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為工作重點,一方面需要采取將寧大科院部分優秀教師推薦至國外知名高校進修研學的方式,參與合作討論和學術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吸引優秀留學生回國人員來寧大科院參與工作的能力,大力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擔任學科研究領頭羊,鼓勵選派前衛優秀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實操學習等一些列措施以確保擁有一批數量,結構,質量都能協調發展的師資力量。
(2)優化師資特色發展。寧大科院當前的師資隊伍建設基礎堅實在結構優化、勇于創新等方面,鞏固了新時期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底。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領導者和主力軍,具有較強的專門性、不可替代性和發展性特征的特色化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與時俱進,改變高等教育結構,避免同質化趨向加重,發展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不斷引進優秀師資隊伍和教學思維,引導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成為師資隊伍支撐力量。
參考文獻:
[1] 史永濤.談應用型人才培養[J].山西建筑,2012(31).
[2] 王輝耀.缺乏國際人才很要命[J].紡織科學研究,2015(08).
[3] 董毅,崔執樹.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的探索[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
[4] 王恒杰,王安娜,高丹丹.民辦本科院校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定位[J].文教資料,2015(04).
[5] 肖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2017(05).
[6] 吳婷,肖健華,曾一帆.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實踐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01).
[7] 吳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模式困境與解決思路研究[J].納稅,2020(06).
[8] 馬琳雅.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路徑與發展戰略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4).
[9] 張泳.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特色發展的內涵、意義與途徑[J].教育評論,2017(01).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