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璇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高校法律援助也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援助模式呈現出多元化、靈活化的特征,但是該模式也面臨著受案范圍窄層次低、援助方式被動單一等問題。為更好地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我們應立足高校的現實情況,從發展方向、援助方式、資源共享、經費保障等方面進行優化,形成一套可供復制的高校法律援助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法律援助;模式優化
“互聯網+”在醫療、金融、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大融合,使整個社會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法律援助亦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基于高校建立的法律援助,傳統的高校法律援助面臨著諸多困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拓寬了高校法律援助的案件來源、豐富了高校法律援助的形式。誠如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互聯網+“不斷與法律融合的今天,法律援助尤其是高校法律援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1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指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滲透。“互聯網+法律”是互聯網與法律融合的產物,互聯網以其高效、便捷、方便傳播的特點,為法律援助帶來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
2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援助的特點
2.1 多元化
基于互聯網的廣泛性、便捷性等特點,“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法律援助打破了空間的壁壘、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大大提升了法律援助的多元化。高校可以基于自身校內資源建立線上的法律援助平臺,該平臺基于案例大數據分析可以為用戶提供數據庫以便其自助搜索解決一般常識性問題,同時還可以建立交互平臺,提供援助的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線上交互式答疑,以解決線下案源受限的困境。此外,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援助學生可以創新援助方式如結合熱點案件進行網絡普法、分享近期庭審資訊等。
2.2 靈活化
傳統高校法律援助對于時間和空間的要求過于嚴格,往往都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安排學生值班、接待援助對象,這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法律援助可以將法律援助的地點從線下固定位置轉移到線上,這大大增加了提供援助的學生服務時間彈性,受援對象通過線上留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值班人員可以選擇方便的時間進行解答,而值班人員空閑時間不盡相同,從而可以互相補充,保證線上法律援助持續高效進行。
3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援助面臨的挑戰
3.1 受案范圍窄、層次低
高校法律援助提供主體以學生為主,而在校生不得參加法考,故在校生無法以實習律師的身份代理案件,這本身就限制了高校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圍,此外刑事訴訟事關個人的自由乃至生命,很少有人會向在校大學生尋求法律援助,因此,看似廣泛的法律援助受案范圍,真正落實到高校法律援助層面的也僅剩一些簡單的民事案件。而數量有限的民事案件還會被一些律所截留用來鍛煉實習律師業務能力,如此一來,真正能落到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案件少之又少。
3.2 援助方式被動、單一
當前高校法律援助大多是被動地等待當事人上門尋求幫助,或者去附近社區進行普法宣傳,這種援助方式不僅受眾有限,而且方式單一,無法在糾紛發生之前介入,無法通過事先介入的方式預防糾紛的發生,只能被動的等待糾紛發生再采取補救措施,這極大的限制了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的高校法律援助平臺不僅僅可以提供在線法律咨詢,而且可以開拓非訟法律服務領域,可以利用平臺發展在線調解等新的服務模式,以豐富高校法律援助的服務方式。
4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援助的優化策略
4.1 創新援助方式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法律援助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高校法律援助中心既可以開展法律講座、普法宣傳等,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邀請高校的法學教師或律所的專業律師對常用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分析案例、解讀法律法規等,通過多樣化的援助方式增強高校法律援助的影響力,擴大法律援助受益群體,讓高校法律援助真正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讓法律援助著重于糾紛發生前的預防,以便更好地發揮法律援助對社會糾紛的預防作用。
4.2 增強資源共享
“互聯網+”時代所倡導的思維是共享、共贏、開放的思維,開放和共享才能使得互聯網平臺獲得更多的社會鏈接、匯聚更多的優質資源。基于各大高校建立的線上法律援助平臺,各個高校可以共享法律援助典型案例,遇到棘手的案例甚至可以線上共同探討,給出不同解決意見,為受援主體提供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援助應注重與其他高校、政府共享資源并且建立常態有效的合作機制,擴大法律援助的影響、增強法律援助的實效。
4.3 拓展資金來源
高校法律援助中心較為單一的資金來源嚴重制約了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在“互聯網+”這個為知識付費的時代。在社會層面,法律援助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發起眾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校法律援助中心運行;在高校自身層面,可以將法律援助中心納入教學計劃,一方面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納入教學計劃的法律援助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以保障有效運行。
5 結語
如今信息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區塊鏈”、“大數據”興起,社會已經對法律援助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我們要把握時機、優化模式,乘著“互聯網+”這股東風,立足高校的現實情況,從援助方式、資源共享、經費保障等方面進行優化,形成一套可供復制的“互聯網+”高校法律援助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崔玲玲.“互聯網+法律診所”運行模式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
[2] 周維穎.高校法律服務平臺運行模式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02).
[3] 王桂琦,王子瀟,黨鈺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法律援助的創新模式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2).
[4] 伍浩鵬.有效援助論[J].時代法學,2009(03).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