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要:課外活動是大學生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更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課外活動體系的構建上各專業應根據其專業特點有不同于其他專業的設計。本文將以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從學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師范生培養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提升課外活動內涵與實際效果為目的,探討學前教育專業課外活動體系構建的途徑。
關鍵詞:學前教育;課外活動;活動體系
大學課外活動是指正規課堂教學之外發生的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保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特別重視到對未來的幼兒教師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其中課外活動體系的構建也應當融合學前教育專業本身的特點,從人才培養目的與師范生的發展需要出發進行探索與討論。
一、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
長沙師范學院作為老牌學前教師培養陣地,其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設置特點有一定的代表性。
1.專業學習內容涵蓋廣泛
相對于其他教育階段教師而言,幼兒教師既肩負著教育職責,又承擔著保育的責任,所以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中既有專業理論知識,也包含了職業要求的實踐知識。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可分為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和專業課程三類。其中專業課程由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組成,學課基礎包括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基礎課程,專業教育則包括了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音樂美術技能技巧等多領域內容。
2.注重教師專業技能與課堂知識的實踐化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實踐課程被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和高校看作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準老師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長沙師范學院嚴格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將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實踐實踐適度延長,教育見習的學分占比也有提升。
3.強調教師道德與職業情懷的培養
在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師范生中,大部分為公費定向培養學生,其培養目標聚焦“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旨在為全國學前行業和湖南地區鄉村培養輸送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資和人才。這就要求在校期間,師德規范、教育情懷與職業認同感的培養是。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外活動體系的現實不足
1.內容重實踐,輕學術。人們很容易將課外活動理解為“文體活動”和“服務實踐”,不包含科研和學術活動,所以大部分活動與教學、實習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缺少具有專業情懷和專業能力展示的活動。專業老師的參與度也不高,整體上缺少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意識。
2.活動形式兩極分化嚴重。以長師為代表的大部分二本院校中都有課外活動的形式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即指有一部分活動形式“落伍”陳舊,照本宣科,只為應付上級工作文件,教育效果不明顯;還有一部分活動則受到新媒體娛樂化低俗化影響大,過分迎合學生興趣,缺少價值觀教育的引導。
3.師范性特征不明顯。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現有的課外活動與非師范專業的活動種類大部分是相似的,活動千篇一律,完全不能體現出師范生成長的特點。諸如美國哥倫比亞教師學院設置了教育類社團,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創辦了“孟憲承書院”等專業師范教育課外活動平臺鳳毛棱角,鮮有復制。
4.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因為缺乏評分體系和學分認證要求,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具有較大隨機性,有時甚至是被迫要求參加。這樣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造成參與量不足、應付了事等情況。于是有些活動成了少數有特長同學的舞臺,有些活動甚至成了學生干部在自娛自樂。也因為對活動質量沒有評估細則,只求形式到位,不求活動效果,久而久之,課外活動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外活動體系的構建途徑
1.要緊密圍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專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師范生在大學期間,除了要掌握包括教學設計技能與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技能在內的多項專業技能,還需要關注人才培養全方位的要求與社會的需求。課外活動應當搭建起綜合素質提升的平臺,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與專業概念,最終實現學院人才培養目標。
2.突出課外活動的“學前”與“師范”特色
應該大力扶持教育類活動與教育類社團的建設,將有“學前”與“師范”特色的專業精神融入到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中。長師學前教育專業就與當地教育局共同打造了鄉村幼兒園提質工程項目,由專業老師帶領學生深入一線對鄉村幼兒園進行一對一的診斷,將專業特長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完美結合;學院還設置了“六一晚會”“專業技能比賽”等活動,同樣作用于學生專業能力與專業認同感教育。
3.堅持全員育人,完善團隊建設
作用于學生課外活動體系的團隊應當結合全員育人要求,盡可能的發動各方力量,聯動包括后勤、圖書、醫療、保衛等在內的校內部門和校外企業,結合教學實習基地建立課外活動實踐基地,一同落實角色定位,保證各個環節有專人配合落實;同時,確保有專業導師的參與到活動中,提升活動開展的質量與內涵。
4.完善課外活動管理制度及條件保障
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合,包括政策制定、活動場地以及支持經費等多方面的保障。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嘗試將課外活動納入學分制度體系,在入學時即下發配套課外活動方案,通過成長卡或課外活動管理平臺,對學生的活動參與情況進行登記和量化評分,從而引導學生提早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活動場地與經費支持,則是最直接的優化手段,畢竟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在“政策、人員、經費、場地”均到位的情況下,各類課外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天娥.高校本科學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5.
[2] 葉發欽.新教師技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
[3] 李京彬,李敬儒.“三位一體”大學生課外活動體系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7).
[4] 朱翠蘭.“實踐卓越型”大學生課外活動體系構建[J].創新于創業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