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龍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以及改變高職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對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加之當下“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導致線下聚集式教學方式被迫暫停,在線教育屏幕教學方式興起。本文重點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線上課程教育的具體教學方式及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智慧課堂;線上教學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互聯網線上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利用“互聯網+智慧課堂”的線上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教學平臺,提供線上的教學模式。尤其在當前“新冠”疫情的嚴峻環境下做到“停課不停學”。接下來,具體談一談高職院校所采取的“互聯網+智慧課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施過程及一些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教學中開展的可行性
眾所周知,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各種網絡電子智能終端應運而生。例如: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等。而依托于這些智能終端的微信、QQ、釘釘等社交軟件現階段也是普及率非常高、應用效果比較好的。包括網上的“慕課”和各種開放的電子學習資源[1],以及我高職院校廣大師生使用的“智慧課堂”教學平臺。在高職線上課程教育過程中,應用“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能夠為大學生構建完整的網絡技術學習平臺,基于學生學習數據、云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終端等內容,可以建立一種集聽課、互動、練習于一體的較為完善的教學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便利之處來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從而可以建立起“互聯網+智慧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并發揚光大。
二、 “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互聯網+智慧課堂”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智慧課堂這個教學平臺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在教育領域,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近幾年智能手機在大學校園普及后,學生幾乎人不離機,機不離手,手機成為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再加上移動網絡的全覆蓋,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快速和便捷。在這種互聯網和智能設備大普及的背景下,小到電子書、PPT、微視頻;大到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就是互聯網催生的新型教學模式,而這些教學模式又具備適合目前快節奏的社會發展趨勢,可以讓學生們用自己的零碎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而不感覺枯燥和疲憊。以智慧課堂為例,教師通過在智慧課堂的網絡平臺上發布為學生自學而設計好的電子課件,包括:課程導學、電子版教材、PPT、音頻講解、視頻講解及課后作業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同學們隨時隨地進行自學,而且有助于任課教師監督課件的下載率和點擊率,經常查看或下載的同學們的學習積分就會相應的提高,而查看或下載較少的同學們的學習積分反之會較低。從而可以較為客觀的反映同學們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僅如此。通過智慧課堂平臺還可實現督導及日常工作的聽課、調研、評價及信息反饋等工作,實現監督、檢查的實時性和公正性,從而提高督導效率。
當然,單憑學生自學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任課教師和同學們及時的交流和互動從而掌握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進度和深度,實現對班級學生的綜合管理。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釘釘這些社交通訊軟件和學生實施在線交流、指導學習和解惑答疑。具體實施方法可以通過建立學習交流群的方式在線溝通,還可以不定時推送與學習相關的一些公眾號及學習論壇等網絡鏈接,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下載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不斷擴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三、“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實訓課實施困難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實訓課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專業實訓課,無論是從課程的地位和內容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于僅憑“互聯網+智慧課堂”遠程授課的形式來實施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實訓課需要很多硬件設備,這些設備大都體積龐大,價格昂貴,無法做到隨時搬運也不能滿足實訓老師在家線上授課。其次,實訓課大多需要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操作交互進行,但對于疫情時期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單純使用互聯網進行線上授課是無法做到講解和操作交互式進行的。例如:電工基礎實訓課中電子線路的組裝與焊接、鐵路信號基礎實訓課中轉轍機的拆裝與維護、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訓課中的組裝計算機并排除故障等等。此類的實訓課均無法按照預期的效果具體實施實訓授課。如果使用虛擬現實技術VR設備,或許可以利用虛擬技術讓同學們進行模擬操作,但是讓學生們購買昂貴的設備和配套軟件,可行性非常低。目前能夠做到的只能是通過讓學生們觀看預先錄制好的實訓課教師操作示范視頻學習操作步驟,具體操練也只能到實訓現場來進行。
2. 對學生督導力度不夠,互動受限
高職教師及學生是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參與網絡教學資源的制作,如果想收獲比較好的瀏覽量和教學效果,那就需要教學資源不僅生動還要接地氣。教師還要積極通過網絡視頻或網絡即時消息與學生溝通、交流。教師要能夠做到學生有問題請教,就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找到教師并解決問題[2]。對于學生來說,面對浩瀚的網絡教學資源,應積極發現自己的專業興趣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學習和交流互動。然而,學生人數眾多,學習基礎與自覺自律性都存在差別,甚至差別很大。對于“互聯網+智慧課堂”模式的線上教學法,其弊端就是對于學生的督導力度還是不足。其表現是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較差的同學們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對于老師的提問和作業同樣不理不睬,與線下課堂中的督導和互動比起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四、結論
“互聯網+”的運行機制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將互聯網作為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工具,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高職作為一個具有知識傳播、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等功能的人才培養機構,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互聯網正在用影響其他產業相同的方式促使高職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變革。隨著“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高職教學基于互聯網的創新成為迫切的要求。只有“互聯網+”高職教育的各參與方都積極行動起來,“互聯網+”高職教育才會變得更高效、更完善。
參考文獻:
[1] 金海永.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的新發展[J].計算機光盤軟件及應用,2013(5):117.
[2] 王國鑫,王瑞鋒,尹秀蘭.“互聯網+”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2018(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