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桓璐
摘要:網絡新媒體是高校思政教育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政教育既要發揮傳統思政工作優勢,也要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本文對新媒體聯盟平臺建構入手,指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新媒體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發起挑戰,大學生思政教育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構建新媒體聯盟,豐富和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2.0模式,從而不斷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思政教育2.0
(一)新媒體的概念。主要是指基于互聯網技術、移動客戶端產生的新的媒體,代表性的新媒體有微信、微博、博客、QQ等即時通訊平臺。
(二)思政2.0模式。是通過線上引領和線下指導兩條主線,通過網絡平臺和實體平臺相結合,指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0模式的挑戰
(一)對大學生思政教育行為的挑戰。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微信、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占據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對良莠信息的甄別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西方國家中的文化思潮,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成侵蝕。另外,由于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識,容易沉迷網絡游戲,這些也對大學生思想教育造成影響。
(二)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師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知識和能力逐漸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教育部明確提出“停學不停課 停學不停教”的要求,對高校開展網絡教學做出了規定。這既是對教師的挑戰,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戰,面對網絡,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網絡課堂思政的形式保證思政作用不被弱化,是需要高校思考的問題。
三、新媒體聯盟平臺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健全工作體制,加強隊伍建設。習總書記提出黨要牢牢把握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對于高校來說,要毫不動搖堅持黨對高校思政工作的絕對領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要確保校內各類新媒體平臺接受黨委宣傳部的領導和管理,確保發布的新媒體信息經過學校黨委的監督。二是要不斷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要大力開展新媒體技能培訓,確保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必要的監督監管體系,黨委宣傳部要更新輿情監管技術,并與國安局等政府部門構建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完整的輿情收集、監督、研判及處置體系。
(二)建設高校校園媒體聯盟,凸顯矩陣平臺育人實效。當前時代,校內各類新媒體平臺種類繁多,所發布的信息有時存在不實不準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仿效筆者所在省份,由遼寧省教育廳牽頭,由各高校為成員單位組建的“遼寧省大學生易班網”(原“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在這個平臺內部,統一接受規章制度的約束,同時明確組織牽頭方、成員單位、大學生的職責和權限,這種通過“易班”平臺將省內各高校、全體大學生積聚一起,形成共同發聲的局面,可以有效增強輿論宣傳感染力,不斷提升新媒體矩陣平臺思政育育人成效。
(三)創新平臺信息傳播模式,滿足學生全方位教育需求。通過強化新媒體聯盟平臺建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可以讓高校思政工作者通過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變化。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層次出發,通過新媒體聯盟平臺匯聚教學、文化、就業創業、日常服務等資源,滿足學生全方位的教育需求,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的內容引入到學生教育學習中,做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入腦入耳入心。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推動思政教育升級換代,通過建構思政教育2.0模式的新媒體聯盟平臺,能帶來傳播模式的升級和組織模式的創新,對于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也可以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王振友,趙星,韓曉磊,許霞.淺談微校時代下微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促進作用[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張興旺,任宗儀.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以閩南師范大學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3]趙繁菲,高建勝,王勝本.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課題項目: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2019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9SZ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