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應當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教學,使學生能夠高效開展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析
引言:
當下,我國小學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書本內容僵化、陳舊;課堂教學枯燥、無趣;教學組織形式還是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這些問題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需要教育工作者們積極解決。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筆者探析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 有層次地制定教學目標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循序發展的過程,小學生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遵循小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不可急于求成。
如,學習《要下雨了》這一課時,筆者通讀教材,查找資料,在整體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的基礎上,有層次地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首先,筆者希望學生們可以認識“腰、直、伸、坡、沉、潮濕”等幾個生字詞,會寫“嗎、吧”這兩個生字;同時能借助圖片、聯系生活等方式了解“伸腰、潮濕、陰沉沉”等詞語的意思。為此,筆者制作了幾張幻燈片,學生們看到五顏六色的幻燈片后立即被吸引了,全神貫注地學了起來。學生們很快就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其次,筆者希望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句和感嘆句;能分角色讀好課文的對話。為了完成這個教學目標,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前朗讀三遍課文,分角色有感情朗讀文章。最后,筆者要求學生能夠嘗試在對話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飛”的自然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為此,筆者給學生講解了“燕子低飛”的自然知識,并推薦了《孩子的第一套氣象啟蒙書:青蛙弗洛格的風云雨雪觀察記》一書供學生課外閱讀。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學生身心自然發展規律,有層次的制定教學目標,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訓練學生獨立閱讀思維
學生在閱讀訓練中,需要養成獨立閱讀、獨立判斷、獨立思索的良好習慣,特別是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閱讀能力和閱讀情況,找出重點段落和文字內容將其落實到閱讀感想上面,使學生能通過記錄的方式進行回顧,學生可以在閱讀完成后經由一段時間后進行二次閱讀,并在總結后,比較兩次閱讀的情感變化情況,這樣能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深化學生的閱讀感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評比的方式,讓學生在比賽閱讀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內涵。
例如,在講授《師恩難忘》的時候,教師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閱讀,讓學生細致地進行文本的閱讀,還要通過欣賞和閱讀方法融合的方式,描繪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感,并在與實際情況結合中,更好地探究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中描繪文章人物形象,不同段落人物心理變化、情感變化、語言語氣變化等都要做好細致把控,由于這些訊號都是把握文章基調的關鍵性要素,教師待學生閱讀完成后,要求每個小組提交閱讀感想,以更好地總結文章的脈絡和細節,最后評比出閱讀感想最為深刻的小組。總之,教師要結合文章的內容帶領學生做好細致的討論和分析,并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從多角度理解文章內涵[3]。
小學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的主體結構,體會作者的情感內涵,進而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字的精妙、段落的層次、詞語的精美,以刺激學生的閱讀欲望,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 有能力保證學生課堂參與度
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才是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地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筆者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每句小動物們的對話,引導、幫助學生把這些對話內容與幻燈片上的小動物圖片相對應。學生們積極參與很快完成了這項練習。接下來,筆者要求學生們練讀兩個長句子,一句話是“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濕,蟲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飛不高。我正忙著捉蟲子呢!”另外一句話是“要下雨了,水里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筆者把這兩個長句子的順序打亂,請同學們按著自己的理解把句子重新排好順序,并且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把句子讀出來。學生們雖然在給句子排順序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在筆者的耐心指導下,一一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同學們不僅把句子順序排對了,還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讀了出來。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跟隨筆者的引導,逐步學習了新的知識。
四、引導學生精讀文本
新課標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教學中要重視實踐,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減少教師的講授所占比例,要讓學生能夠高效開展閱讀活動。閱讀材料的選擇要以教材為基礎,選擇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材料,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的精讀。要在閱讀時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文章的核心觀念與思想進行理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感悟。首先,要通過布置預習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預習;其次,要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的方式加深對文本內容與難點的理解,對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進行深入體會;最后,要讓學生自己對文章的內容展開分析和規劃,深入剖析文章,找出其中的難點。
例如,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可以開展精讀,讓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強化對文章的理解。當學生閱讀與雪峰相關的段落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者影音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視覺上對學生造成沖擊,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雪峰的壯麗,感悟作者文字當中的形象。另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強調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將文章當中重點段落反復閱讀,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能夠在腦海當中勾勒出作者描繪的景色。
總結
教師擔負著教育學生的重任,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中,要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運用形式各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語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史屹.靈活選擇教學策略提升語文課堂實效[J].教育,2018(45).
[2]田甜.優化教學策略,讓“課堂”變“學堂”[J].小學生(中旬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