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磊 余世旎
摘 要:本文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時代背景,深入研究廣東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及新形勢,以服務育人的教學理念展開思考并提出對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廣東大學生就業創業。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
一、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介紹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目標打造一個集舒適、創新與活力三者為一身的優質生活圈和世界級城市群。綱要的發布也代表建設國際一流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偉藍圖即將逐漸由理想變為現實。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并從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及激勵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創新性實施意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逐漸落地,粵港澳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灣區高校人才梯隊的建設至關重要??v觀世界幾大一流灣區,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在地區都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良好的教育資源為所在灣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同時灣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也對該地區高校帶來了良好的反哺作用。
《規劃綱要》要求堅定文化自信,旨在通過提升大灣區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文化繁榮發展。建立并完善粵港灣區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打造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和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精品,塑造灣區人文精神。
人文灣區的建設對高等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灣區高校不僅承擔培育高素質文化藝術人才的重任,也是創造高水平藝術作品并轉化為社會資源的重要媒介。這需要高校密切結合灣區人文建設的實際需求,加強協作交流、共建藝術發展聯盟,為人文灣區的建設發揮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廣東省高校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主體中的人才搖籃,不僅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將肩負更加重要的使命和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下,廣東藝術類高校應如何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大學生數量迅速增長。據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畢業生人數年均增長率穩居2%,個別年份高達5%。這導致了部分崗位出現勞動市場供需失衡,人才供過于求,形成嚴峻的就業形勢。
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有如下3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從學生自身來看,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都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很多學生在校期間不是忙著打游戲就是談戀愛,真正學到本領的學生少之又少,導致畢業后自身能力無法適應崗位要求。其次,從社會環境來看,自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雖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的沖擊,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就業問題仍面臨艱難考驗。過去勞動密集的產業在市場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下降,社會能提供的崗位嚴重不足,就業需求增長緩慢,無法滿足巨大的供給量。最后,勞動供需市場不匹配。90后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剛從大學象牙塔畢業,進行就業選擇時對工作抱有過高的期望,多數學生想留在大城市CBD,很少人愿意深入基層,導致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三、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現狀及新形勢
(一)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偏低
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們的求職意愿和啟動時間比綜合類院校的學生慢,臨近畢業,大部分學生依然不著急找工作。同時,學生畢業設計壓力重,大部分同學都集中精力做畢設,在找工作這一塊花費的時間少之又少,導致錯過很多就業機會。此外,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對口專業簽約率較低,學生的求職渠道和求職平臺較少,正常簽約形式就業的人數較少。
(二)畢業生進入教育事業單位人數少
由于對職業規劃認識的不到位及前期準備的不足,藝術類高校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沒有通過教師資格證或沒有準備過在編教師的考試。但目前教育事業單位招聘都會有嚴格的筆試、面試、試講等程序,且競爭十分激烈。此外,教育事業單位對學生職業證書、政治面貌及社會實踐經歷有一定的要求,與師范生對比來說藝術類高校的畢業生難有優勢。因此,在畢業后很多同學都被正規教育事業單位拒之門外。
(三)畢業生微創業、自由職業缺乏有效引導
由于自由職業其工作、收入的不穩定性,學生畢業后的微創業、自由職業的長期職業規劃狀態值得教育者跟蹤調研并加以引導。很多藝術類高校學生畢業后選擇了從事自由職業,如開設工作室承接項目。但他們中絕大部分缺乏創業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避免不了要走許多的彎路。同時,他們對創業項目難以有一個遠期規劃,更多的是注重眼前利益,容易走入急功近利的陷阱,最終導致創業的失敗。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培養畢業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從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學習與發展思想,對高年級學生定期組織就業創業主題班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離校前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擇業觀。針對畢業生面臨就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輔導,打消畢業生求職顧慮。
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在解決藝術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系統、科學的藝術類院校畢業生擇業價值觀和引導教育機制。通過科學理論研究指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一改以往的迷茫和隨意,堅定執著地、有計劃、理性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為日后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二)促進課堂知識轉化,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的適應性
結合新時代的教學改革和課程調整,積極聯系專業對口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實踐和專業實習基地,理論聯系實踐,促進課堂知識的轉化,充分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強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重視榜樣的力量,邀請優秀校友返校做經驗分享,面對面地向畢業生們傳授經驗,做好步入職場的心理準備,消除對就業的恐懼心理。
鑒于當今“90后”“00后”大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學生個性張揚,行為夸張等鮮明性格特質,當今大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學生在畢業之前的職業預期與工作后的顯示情況產生巨大的落差。只有努力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才能從根本上規范大學生的社會觀與職業觀,改變藝術類大學生群體個性過于張揚、經驗不足、實踐能力差、不斷跳槽等不良表現的尷尬處境。
(三)發揮藝術專業特色,打造學生創新創業特色品牌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文化藝術產業的重視傾斜程度越來越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度也不斷加大,這對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創業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因此,要充分了解藝術類學生的擇業觀念及其影響因素,積極探索新時代藝術類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和擇業教育方法。
邀請就業指導專家、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共同組成優勢“三師”教師團隊,多角度、全方位、面對面地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申報,結合藝術專業特色,鼓勵學生進行創業訓練。同時,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優秀的創業項目,積極聯系對口企業,促進項目轉化落地。擬設立學院創業基金,解決學生創業初期融資難等問題,加強對畢業生創新創業的扶持。
(四)校企合作,想方設法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地區及行業間出現交叉性等特點,社會對藝術類學生的個人道德、理論及專業實踐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崗位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學生在校學習變得更加功利,如參加各種等級、資格證考試。為擴寬學生就業渠道,要充分利用高校就業在線等信息平臺,選派專人負責學院對口專業招聘信息的搜集,并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及時有效地通知畢業生,鼓勵學生求職就業。同時,借助專業教師及優秀校友的廣闊資源,積極推薦優秀畢業生去相關單位實習就業,加強對畢業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加強與校友企業的聯系,邀請校友企業回校宣講招聘,為畢業生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引導藝術類大學生自主創業,讓藝術類大學生在畢業后具有升學、就業、創業等多種選擇。
參考文獻:
[1]劉俊灼,王欽.加強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作用[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6):96-97.
[2]鐘秋明,劉克利.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影響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07-113.
[3]趙慧.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創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8):82-84.
[4]潘文慶.就業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4(4):40-46.
作者簡介:戴磊(1993—),男,江西贛州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余世旎(1992—),女,廣東梅州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