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寧克民
摘 要:阜陽市潁州區通過健全基層組織、強化支持保障、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潁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推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提升,給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潁州區;經濟發展;現狀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9-005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1? 潁州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潁州區地處安徽省西北部,屬于黃淮河平原,占地面積567.3 km2,其中耕地總面積2.868萬hm2;總人口 82.0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19萬人;全區轄13個涉農鄉鎮(街道)和112個涉農村(居)委會。2017年潁州區已消除無收入的空殼村,2019年基層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5萬元以上。
潁州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由5部分構成,即村級光伏經營收益、村級閑置資金資產入股分紅收益、扶貧車間蔬菜大棚出租收益、特色種養業項目收益、其他提供各項服務收益。截至2019年底,全區納入統計的86個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7.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下的4個,10萬~20萬元的35個,20萬~30萬元的18個,30萬~50萬元的17個,50萬元以上的12個。重點扶持村19個,其中達到100萬元以上的1個,50萬元以上的3個。2017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1 016.46萬元,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1 876.41萬元,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2 375.3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目前,潁州區已完成86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編制、項目庫和臺賬建設。
2?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措施
2.1? 積極推進清產核資工作
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相結合。各村健全村級核算制度,開展清產核資股權量化;重點開好村民代表大會動員會,公布清產核資結果;按程序做好實施方案批復;發布清產核資結果公示、成員身份界定結果公示。2019年底潁州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112個涉農村完成了清產核資、股權量化、成員界定等工作,界定成員48.9萬人,量化資產15 185萬元。“三變”改革完成112個村,參改農戶19 210戶,參變項目511余項,參變資金19 226.74萬元,村集體收益2 083.9萬元。
2.2? 推行集體經濟股份改革
以“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為方向,以資產量化、成員認定、股權設置、盤活資產為重點,按照“歸屬清晰、股權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原則,組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及時登記賦碼。同時,以戶為單位向成員(股東)發放股權證書,作為成員享有集體資產各項權益的依據,實現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運行并取得效益,并在2019年基本完成了農村集體經濟股份改革。
2.3? 正確解讀脫貧攻堅政策
借助脫貧攻堅政策優勢,大力發展村級集體光伏、特色種養產業、扶貧工廠等項目,加大資金投入保障。2018年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工程,投入520萬元支持26個邊緣村(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投入800萬元用于“一村一品”產業發展。
2.4? 多渠道創新發展思路
三合鎮三星村與茅臺酒廠簽訂淮麥22有機小麥433.33 hm2訂單,統一播種、管理、收儲、銷售。累計銷售淮麥22合格產品1 260 t,為群眾創收252萬元,平均增收504元/667 m2。同時,村委會通過合作社提供勞務服務,獲得相應服務費用約5萬元。三星村結合脫貧攻堅積極發展林下經濟,2019年春季在扶貧基地種植54.13 hm2優質銀田2號南瓜,目前已獲得收入47.89萬元,林下經濟收入預計可達260萬元。
另外,三星村成立三星村供銷合作社,以村委會和股份制公司為兩大主體,提供土地流轉或托管服務。準備建立皖西大白鵝孵化基地,目前已建成標準廠房超過4 000 m2,預計孵化40萬只鵝苗,實行自持與銷售鵝苗相結合的方式,預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以上。三星村堅持“黨建引領,村社共建”,開辟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道路。
3? 當前存在問題
3.1? 對村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個別村干部及部分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完成改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由村干部直接負責經營活動。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問題上依舊沿用傳統經驗,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市場洞察力,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關資源的浪費。
3.2? 村集體經濟管理人才匱乏
現有集體經濟管理隊伍均由財政、農經等部門抽調,這些人員同時兼管原有業務。潁州區12個涉農鄉鎮(街道)的“三資”中心業務人員有26名,有的鄉鎮僅有1名。基層經營管理隊伍建設滯后,專業人才緊缺是造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運營不規范的一個重要原因。
3.3? 發展水平較低,發展不平衡
近幾年通過投入扶貧項目,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快,而一般村集體經濟發展較慢且持續盈利能力不強。從集體經濟的收入結構來看,以資源資產拍租、資金入股分紅、政府投入支持等為主要來源,真正發揮村級優勢和主動發展產業的投資收益占總收入的比例較低,造成村級集體經濟持續性發展動力不足。
3.4? 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
盡管近幾年在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導致部分干部和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
4? 下一步發展的意見及建議
4.1? 加強集體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發揮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選優配強經營管理人員,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引導返鄉人員、經濟能人、種養能手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同時,加大對村級干部,特別是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經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打造一支會經營、善管理的隊伍。
4.2? 凝聚經濟發展合力
聘請專業機構制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充分尊重村級組織意愿的基礎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形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
4.3?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堅持整體推進、分類指導原則,從各村經濟基礎、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一村一策,分類指導”辦法,選準產業促發展。對地處偏遠、資源匱乏的農村,通過發展異地物業項目,獲得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
4.4? 完善長效運行機制
實行領導干部包村指導,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項目落實到村。在產業發展、資金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收益分配、激勵保障等機制,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