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嬌
摘 要?在幼兒園開展區域游戲過程,有效地引入STEM理念能夠不斷提高幼兒綜合能力,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以陶藝區活動為研究,闡述了運用STEM的實踐意義,提出了具體的應用對策,希望能夠為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開展提供有效助力。
關鍵詞 STEM理念;幼兒教學;陶藝課程;區域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5-0039-01
區域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了幼兒實踐能力,在幼兒園開展區域游戲活動過程,要重視結合陶藝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加強幼兒的陶藝創作,以幫助幼兒創造、探索、數學等方面能力的發展,下面通過結合STEM理念,進一步分析如何開展幼兒陶藝區域游戲。
一、運用STEM的實踐意義
從當前幼兒的教學形式來看,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學習認知的差異性,全面實行STEM的教學方式,主要的特點就是進行學科的有效整合,不斷引導幼兒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針對學習的內容樹立系統的認知思維,提升實際動手與認知的能力。與以往教學形式相比較來說,STEM教學的科學整合性更強,它倡導培養創造力,把數學、科學、工程、技術等學科有機地融合起來,讓幼兒能在玩中學習,在學中積極思考,增強區域游戲在各學科的實踐基礎上,切實形成主動學習、努力創新的能力。在幼兒教育當中,基于個體差異的不同,還需要把各學科整合的資源應用到教學的真正情景里,便于整體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總之,在陶藝活動引入STEM理念,利用構建多形式的學習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綜合素養。
二、STEM理念下開展區域游戲的實踐策略
通過對運用STEM的實踐意義分析,進一步提高了對于STEM理論的認識,在陶藝教學過程,要重視結合多樣化的游戲情境,不斷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要加強教師STEM教育能力,從而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多樣化的情境激發興趣
STEM教育是多維度的,如果把不同領域的知識用到多維度的幼兒教學情境當中,幼兒的思維也會產生多元化,演繹、推斷、歸納等習慣就會隨著解決問題的實踐慢慢培養出來。幼兒園在STEM理念的倡導下,巧妙應用幼兒的心理特征,創設出幼兒喜愛的圖畫,手工制作、科學探索、區域游戲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幼兒處在快樂的氛圍里,充分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區域活動中,結合陶藝課程,可以讓幼兒學做“瓷藝工”,創作泥塑瓷器,嘗試彩繪裝飾瓷器、學習拉坯、盤泥等探索瓷器成形的方法等,這樣有利于提高幼兒陶藝水平,也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角色意識。利用區域游戲情境的創設,不斷激發幼兒的求知欲,進一步引導幼兒在區域游戲當中深入探究問題,不斷地嘗試,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在STEM教育實踐摸索中收獲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有效提升幼兒園教師的STEM教育素質
幼兒園陶藝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時候,教師的作用最重要。要想不斷促進幼兒園STEM課程的良好實行,最主要的是提高幼兒教師的STEM教育素質。現在不少幼兒園教師不了解,也不熟悉STEM教育,不清楚STEM教育的概念,對于怎樣在幼兒園實行STEM課程存在誤區。有的教師在進行幼兒園課程時,經常在教會幼兒知識、學會多少技能上感覺到困惑。而實際來講,對于知識的傳授,教師無需要過多地去糾結,而應該把幼兒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等作為重點培養出來,讓幼兒在操作的時候學會解決問題辦法。
(三)建立STEM教學中心
STEM不同于傳統教學,最大的優勢是重視幼兒的實踐能力培養,還需要專門的教學方式便于幼兒去積極探索學問。陶藝活動與區域教學結合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區、選擇活動材料,不斷嘗試,深入探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作為引導者、支持者。例如,幼兒在科學區探索“石膏模成型”的活動中,幼兒會發現石膏模制作的作品常常不成型。針對這一問題幼兒會進行探索,發現有的模具縫隙大,有的作品還沒干就拆模了,有的作品是實心的,不易干,是因為多余的泥漿沒倒出,有的產品特別薄容易破損,是因為倒入的泥漿存放的時間短就倒出了。發現問題后幼兒會想辦法解決,如,把模具拼接用皮筋綁緊,再倒入泥漿,倒入泥漿后用電子鐘計算成型需要的時間并做好記錄,還需要根據稠度不同的泥漿,自己配比水和泥的量,攪拌等等。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就會運用將時間、計量、配比等科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像這樣在STEM活動中以培養幼兒綜合實踐能力為主,通過有效地結合陶藝課程,為STEM教學課堂的構建提供了有效助力,教師在開展陶藝活中,需要有效地引入STEM教學理念,不斷提高了幼兒動手實踐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通過進一步分析,為了不斷將STEM理念融入到幼兒陶藝活動中,作為幼兒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認識,要有效地提升專業素養,從而才能迎合時代發展,進一步保證幼兒區域游戲活動高效開展,從幼兒抓起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雨晴.新理念下幼兒創意美術教學開展思路分析[J].才智,2019(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