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堅持以文化人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確保方向正確;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基本源泉、以中華優秀文化為精神內核、以優秀外來文化為重要內容,確保內容科學;要構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搭建優秀外來文化吸收借鑒體系、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弘揚踐行體系,確保載體有效。
關鍵詞:以文化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重要論斷,為開展以文化人,積極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堅守根本靈魂,確保以文化人方向性
作為以文化人理念的實踐主體,高校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牢牢把握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高校不斷發展前進。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求高校以文化人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對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主導權和話語權,這是高校以文化人的根本靈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必須堅持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以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意識形態高地,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從客觀的文化思想形態向主觀的理想信念轉變;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的實踐相結合,不斷培育弘揚具有強大向心力、示范力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促使學生在理想信念上認同馬克思主義、在價值理念上選擇馬克思主義、在道德觀念歸屬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必須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意識形態虛無主義”“國化虛無主義”“價值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切實增強培養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必須正確處理指導思想與文化思潮之間的關系,積極吸納不同領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努力構建多種文化思潮,綜合培養大學生的育人體系。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
大學生作為推動國家和社會建設發展的主力軍,應自覺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時代賦予的青春責任和使命。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引領社會文化風尚的價值準則,才能提高綜合素質,推動全面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大學生的價值培養過程,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培育良好的精神風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要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航標和標尺,切實肩負起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
(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要義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體現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只有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樹人必先立德,立德和樹人的過程體現著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價值理念和價值選擇,必須明確正確價值和錯誤價值之間的區別,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價值取向。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正確、有錯誤,有先進、有落后,有精華、有糟粕,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正確的、先進的、精華的文化資源和育人方式,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產生積極的、促進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錯誤的、落后的、糟粕的文化資源和育人方式,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學生誤入歧途。以文化人要始終體現文化先進性,這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問題。在國際國內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在多元文化思潮形態的社會環境中,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統領的先進文化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辨明方向的能力。
二、明確主要內容,保障以文化人科學性
以文化人作為高校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有充分認識、科學界定、準確把握以文化人的主要內容,才能有效構建以文化人體系,保障以文化人的全面性與科學性。
(一)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基本源泉
建立在準確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正確方向,既是高校以文化人的根本指導,又是以文化人的豐富資源,具有強大的文化引領作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具有生機的、能夠自我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不斷形成了獨特的、開放的、創新性的文化價值體系和文化價值模式。歷史和實踐都已經證明,這種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和模式,能夠引導和推動形成科學的文化品格、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校踐行以文化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自信底氣,需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思想內涵和重要特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征,并自覺接受其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理應是高校以文化人的寶貴財富。高校開展豐富內容、創新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細、落實、落小,不斷增強青年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共識和文化自覺。
(二)以中華優秀文化為精神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敝腥A優秀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基本內容,為以文化人提供了豐富的給養。中國擁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藝術創作等方面有著令世人矚目的創舉,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具體體現在仁愛同和的樸素思想、敬業愛親的傳統美德、團結統一的文化精神等。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90年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中,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斷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式,包含鮮明的政治立場、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宗旨意識、不懈的奮斗精神、高尚的自律品格、廣泛的支持基礎,具體表現為紅船精神、中國革命精神、抗戰精神、長征精神、民族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當代中國精神等,其具有的優秀文化品格時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高校應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以文化人工作中,確保學生形成共同的文化底色,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三)以優秀外來文化為重要內容
優秀外來文化,是指從其他國家和民族傳入,或本民族從其他國家和民族引進的優秀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需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將國外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合理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改革開放前,我們接受外來文化時往往存在觀望、猶豫、不堅定的心態,導致經濟和社會發展明顯落后于亞洲其他長期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根源在于始終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化保持強烈警惕,不能積極學習西方優秀文化,不利于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文明。改革開放后,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服務的障礙逐漸打破,中國傳統文化容納外來文化的進程大大加快,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內核得到不斷充實。新時代,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和我國不斷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我們應該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懷,張開雙臂自信地迎接外來文化,不斷提高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顯示度和話語權,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和有益文化模式,為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實力增加豐富內容。
三、構筑基本載體,提升以文化人有效性
《禮記·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币晕幕?、以文育人,不僅需要正確的價值導向、豐富的內涵基礎,面向學生還需要積極提供教育平臺、載體和路徑,不斷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實效。
(一)構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體系
要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體系,堅持歷史與理論相結合、講故事與講道理相結合,不斷將中華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教材;堅持改革教學模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建立健全學生積極參與的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堅持協同育人,發揮高校學科優勢與資源,努力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專業課老師、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員參與的以文化人體系。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體系,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弘揚踐行傳統道德、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風尚。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體系,通過開展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知識競賽、演講辯論等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知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促使大學生體驗中華優秀文化魅力;通過開展主題班會、主題黨日、主題團日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分享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深化以文化人實際效果。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資源,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二)搭建優秀外來文化吸收借鑒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睂ν鈦砦幕3掷硇詰B度,尊重并維護文化多樣性,對外來文化自身的本色、長處、優點,應該加強交流、學習和借鑒,不應排斥或取代;要正確看待文化的差異性,既不能妄自尊大,攻擊、貶損其他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堅持西方中心主義。對外來文化要堅持正確立場,提倡以開放的態度,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廣泛吸收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時要時刻警惕別有用心的國家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對學生進行“西化”或“分化”,自覺抵制國家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對外來文化要進行科學鑒別,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來文化進行科學鑒別,對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利于高校立德樹人、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要堅決抵制、嚴加防范;要辯證取舍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范疇,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內容,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機活力。
(三)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弘揚踐行體系
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塑造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高校應該通過賦予校園建筑和環境更多的文化內涵、整飭校園環境衛生、設立報刊欄和公告欄、改善學生生活環境等途徑,為學生營造催人向上、朝氣蓬勃的校園環境,營造校園精神文化氛圍。不斷改善學校制度文化,發揮制度在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方面的力量;積極培育大學觀念文化,推動形成科學的、正確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風氣,不斷凝練校風、校訓、校園精神,豐富學校精神文化內容。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打造以科技文化節、寒暑假社會實踐、校友返校日、社團活動日、志愿服務日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結合國家重大活動、重要紀念日或重要時事熱點,有針對性地組織讀書會、書評會、朗誦會、情景劇、歌詠比賽、歷史劇、舞臺劇、名師名家講堂等主題文化活動。強化校園媒體建設與管理。發揮校報、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櫥窗等傳統載體作用,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經驗典型宣傳、輿論引導監督,不斷拓展網絡文化育人空間,積極構建網絡新媒體覆蓋格局,創新文化傳播與宣傳途徑,努力打造引領校園文化新風尚的指向標。創設校園文化傳承新場域。要注重新老校區之間的文化傳承,不斷充實和完善校史館,發掘校史名人后代、校友、群眾團體資源建設校園文化景點,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容,濃郁以文化人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2):3-6.
[3]新華社.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 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N].人民日報,2017-08-16(01).
[4]劉奕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的困境及對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20):65-68.
[5]李向成.用“以文化人”推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7-30.
[6]馬寶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04-109.
[7]劉麗紅,李學云.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J].教育評論,2017(9):94-98.
[8]佟怡.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8):137-140.
作者簡介:蘇雨,碩士,鄭州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