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都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鑒賞能力是高等院校學生藝術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公共課已基本普及。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在《江蘇省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的指導下,美術類課程的教學團隊教師根據以往豐富的教學經驗,共同研討出適合高職特別是適合本校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思路。并結合目前美育、思政課程教育熱點,實現了思政目標在“美術鑒賞”課程中的實現。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美術鑒賞;課程建設;課程思政
一、高職特色公共藝術課程建設
(一)課程建設背景
2006年國家教育部發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將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引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首先從本科院校中的211高校開始實行。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高職院校高校,根據江蘇省教育廳的要求自2013年開始籌備,自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正式面向2013級學生,開展公共藝術課的選課與授課工作。2013年底,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了《江蘇省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在考核標準中明確涉及課程建設、教學成果的驗收。因此,公共藝術課的負責教師對照文件精神對課程建設與教學思路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國家教育部對公共藝術課限定開設的課程為8門,分別是: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此次教學實踐重點的是以“美術鑒賞”課程為核心的美術學大類課程。
(二)課程目標梳理
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都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鑒賞能力是高等院校學生藝術素養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美術鑒賞的意義更多在于通過對美術基礎理論的學習,使學生借古今中外不同風格和形態的美術作品的鑒賞,從而了解美術發展的歷程,掌握現代美術發展的趨勢,并能夠從中得到對美的評判的感性化理解。無論高雅美術還是民間美術,其最終的形態都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觀及以此為基礎的審美規則上。《蒙娜麗莎》作品中神秘的藝術氣息,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文主義的追求及理性化美學追求所倡導的、以科學的理論來實現繪畫中的真實感,如對透視法的運用、對人體解剖結構的精確掌握等。而作為民間藝術的中國年畫,則是中國傳統哲學、傳統審美與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蘊含五行文化、祥瑞體系等一系列與東方哲學、審美有關的思想觀念。“美術”之“美”的層次很多,在經典的高雅藝術中有對理性美與完美化神性美的追求,體現了對再現對象結構的精準把握和精確描繪。而在民間美術中,又有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對美的集體化提煉和總結,表現形式、表現技法中凝聚著民間智慧與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只有結合對背景知識的詳細了解,才能更深層次地體會不同美術形式中所包含的獨特的美學價值。概括來說,“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包含了四個方面:一是美術常識的掌握;二是審美水平的提高;三是審美情趣的提升;四是觀察力創造力的提升。
(三)課程建設思路
作為高職院校,我校在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前已有本科院校及少量專科院校開始此類課程,本校授課教師也參加了省廳組織的相關培訓。但可用經驗多停留在紙上,且各類理論著作中都在談“創新能力”與高職特色,雖言之有物,談及教學細節的可用經驗實在很少。因此,美術類課程的教學團隊根據以往豐富的教學經驗,共同研討出適合高職特別是適合本校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思路。
首先,完善教材建設。在美術鑒賞課第一輪授課結束后,教學團隊立刻總結了學生的學情,針對本校學生的特點編寫了公共藝術課程“十二五”規劃教材——《美術鑒賞》,并由南京大學出版社負責出版。該教材從美術鑒賞的基礎理論出發,讓學生對美術鑒賞有初步了解。然后按照美術的各個門類,分章節引導學生對著名的藝術作品進行賞析。
其次,在教學中引入實踐環節。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的研討中得出一致的結論:鑒賞是一個感性的過程,真正的鑒賞應建立在對繪畫了解的基礎上,即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繪畫實踐才能對美術的“空間”“形體”等概念有感性的認識。在課程考核中,除涉及鑒賞理論的書面考核外還增加繪畫實踐環節,以此激發學生了解繪畫實踐的積極性。
再次,在教學及考核中把握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針對所有學生,力求做到普及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并通過接觸美術創作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第二層次,為原本就對美術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和進一步實踐的平臺,課外創作可作為加分項計入總成績,并鼓勵學生與任課教師進行課外交流;第三層次,是重點培養,依托藝術與旅游學院“創意工作室”,使少數有基礎、有天賦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專項指導下展開創作,并鼓勵學生通過參賽獲得正面評價,使其有堅持長期創作的動力。
二、思政元素導入公共藝術課程研究
習近平同志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習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斷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共教育部黨組提出“學校美育要高度重視思想和價值觀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的各方面、各環節。……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通過這些重要講話與文件精神,我們可以領會到美育對于德育思政目標的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如何通過“美術鑒賞”這門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育課程,確保思政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可以從多種角度在課程中導入思政元素。
(一)古典美術的審美引導
古典美術,端莊、優雅,引導欣賞者趨于更平靜、高雅的審美傾向。習慣于古典審美的人,自然而然會對消費型流行文化中高明度、高飽和度、強對比度的快餐式組合產生心理抵觸。審美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主動遠離低俗內容和不良文化,進而抵制錯誤的價值觀和危險的行為方式。
(二)傳統美學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傳統美學與傳統哲學相結合,是幾千年勞動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其中“天人合一”“文質彬彬”等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強調由內至外全面的個人修養,并且對21世紀的美育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對傳統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藝術作品中包含的祖先智慧,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著非常直觀的效果。
(三)傳統工藝的職業操守
近幾年我國在大力扶持“非遺”文化、復興傳統手工藝,同時在各類高規格職業教育比賽中,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就是幾千年中國工匠精神的物化載體,斯人已逝,作品卻成為工匠們兢兢業業、精工細作職業精神的紀念碑。在帶著學生對作品賞析的過程中,了解歷史背景、制作條件和制作工藝,可以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更直觀、更震撼的體會。
(四)現實題材中的人文關懷
現實主義美術關注歷史現實,關注普通勞動者,反映人性關懷和勞動者的心靈美。在對這一類題材賞析的過程中,創作者對上述元素的體會,能通過畫面或立體形體快速地投射進觀眾的視覺記憶中。這種影響比文字語言的描述更加準確高效,更容易引起共鳴。
(五)構成藝術中的秩序感
抽象藝術看似冰冷、缺乏主觀的溫情,卻是對自然規律、美學規則的高度提煉。符合規則,才能有美的創造。遵守社會規則才能成為整個社會旋律中的和諧音。這是由美學原理投射到社會道德層面的普遍規律,這種體會可以在學生的觀念中潛移默化地成型。
(六)美術發展史中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
美術發展史與人類文明發展史是一個整體。在學習美術史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曲折發展過程,了解歷史動蕩、政治變革對社會各個層次人群的影響。其中包含的政治、經濟規律指向的是更合理的社會制度是利于經濟發展、文明進步和個人幸福的,對于幫助學生明晰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信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公共藝術課程作為大學必修課程,不僅起到了提高藝術審美的作用,也對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信念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琴.基于活動課程理論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探析[J].美與時代(上),2015(7):119-120.
[3]湯艷,季愛琴.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42-148.
作者簡介:王玉,碩士,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旅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