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元
(山東華宇工學院? ? 山東? ? 德州? ? 253000)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以大數據為依托,逐漸建立了成熟的網絡平臺。隨著網絡覆蓋率的提升,網絡正在滲透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ヂ摼W的這些優勢為高校輔導員解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學生學習態度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問題、缺少檢驗學習成果的機制問題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ヂ摼W實現了課堂的網絡延伸,提升了輔導員工作的趣味性,并幫助建立有效的成績評定機制。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輔導員 創新 工作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26-02
思想政治水平決定一個人認識世界的角度與方法,也影響了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從當下實際來看,學生還未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來自外界的誘惑,他們的判斷往往還不成熟,因此,他們需要輔導員予以思想上的引導,這便是高校輔導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所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以大數據為依托,它的技術優勢、普及優勢和受眾優勢為高校輔導員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問題提供了機遇。高校輔導員或可從重視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學趣味性、開設網絡課堂,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績評定機制四個方面探索提升工作有效性的途徑。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優勢
1.富含豐富的大數據資源
互聯網以大數據為依托,它通古博今,使用者能夠在互聯網中搜索到他想知道的信息?!盎ヂ摼W+”背景下,人們足不出戶也可知悉天下大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同樣可以在互聯網中搜索、整合、歸納、提煉出適用準確的思想政治資料[1]。另外,互聯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形式多樣,比如動畫、視頻等形式的資料能夠幫助輔導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這是傳統課堂難以具有的優勢,也是當下高校輔導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一大發展契機。
2.網絡平臺建設逐漸成熟
“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從事互聯網行業的技術人員群體擴大,網絡平臺建設日益成熟。網民在網絡平臺上分享和交流信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近年來,網絡平臺逐漸滲透進了教育領域,陸續出現了網絡微課堂。微課突破了傳統課堂時空的局限,只要使用者有網絡,便可以隨時隨地播放課程[2]。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借鑒這種形式,巧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既節省了課上時間,也免去了組織學生學習花費的時間與精力。
3.網絡覆蓋率逐漸升高
自網絡興起以來,網絡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網絡并沒有推廣到我國的全部地區。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網絡逐漸覆蓋到更多的地區,網民數量也有所增加。高校處在互聯網覆蓋區,校園內部的互聯網設備先進,還配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檢查與維修,輔導員辦公和授課時均可隨時使用互聯網。此外,互聯網在學生內部的普及,使他們在網上學習成為了可能,這就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借助網絡技術的幫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
4.網絡滲透進日常生活中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逐漸滲透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網絡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購物方式,還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可以說,網絡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3]。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過著忙碌的生活,網絡成為了我們忙中偷閑的主要娛樂方式。高校輔導員可以借助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在網絡技術與網絡平臺的幫助下,實現線下課程的網絡延伸,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下的技術與普及優勢,讓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常態,借此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與習慣[4]。
二、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問題
1.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
從當下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普遍心態是認為這不過是面子工程,沒有實際用處。但其實,學生的這種認知是完全沒有道理可言的。歷史發展歷程證明,我黨是人民的政黨,黨出臺的方針政策立足實際,從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開設是以一種較為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形式解讀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與發展理論,這對當代青年了解國家大事,洞悉肩上使命是很有意義的。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直接導致了他們消極學習的心態,這影響著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5]。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嚴肅
思想政治教育涵蓋時政與理論知識,這些知識的說教色彩較重。另外,相較于其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氛圍較為嚴肅,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這些都是限制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因素,也是提升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誠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嚴肅性無法改變,但輔導員可以借助形式多樣的互聯網資源,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改變以“滿堂灌”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尋找高效有趣的授課方式,并重視學生的課上參與度,改變他們的消極學習狀態。
3.缺少檢驗學習成果的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不具備成熟的學習成果檢驗機制,再加上學生的重視程度較低,因此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授課的最終目的都在于“學以致用”。但對于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它提高的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而這種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且難以把握的??荚囘@種形式誠然有效,但它更多檢驗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與知識掌握程度,而非學生的思想意識。因此,當前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大難點在于建立一套成熟的學習成果檢驗機制。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有難度
在應試制度的壓力下,自從幼兒園以來,大部分的學生接受的就是“滿堂灌”式的教育,教師和家長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之中,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性漸漸消磨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志。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輔導員做思想政治工作時只能挑選重中之重進行講解,那么其他的重要內容只能依靠學生自主學習。然而,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思政內容的意識,如何幫助學生養成這方面的意識與習慣,是當前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難點內容。
三、“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輔導員工作有效性的途徑
1.引導學生正視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高校輔導員工作有效性首先要解決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問題,與缺失有效的意義講解有一定的關聯。因此,輔導員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時代意義?!盎ヂ摼W+”背景下,輔導員既可選擇從互聯網上下載講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視頻動畫給學生播放[6],也可從互聯網上搜集我黨的歷史資料,對我黨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事例進行總結,以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只有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了,才能保證輔導員后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2.借助互聯網技術提升教學趣味性
從當下工作實際出發,大部分的輔導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往往采用的是“滿堂灌”這種說教性質較強的教學方式,從表面上看,這種授課方式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教學效果應當很理想。但其實不然,這種授課方式下,課堂氛圍沉悶,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機械的授課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降低?!盎ヂ摼W+”背景下,輔導員可以從互聯網中找到涵蓋教學內容的趣味動畫,學生直觀觀看動畫的過程就是他們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過程[7]。
3.使線上學習思政內容成為常態
要想切實提升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政知識的意識與習慣。“互聯網+”背景下,微課、微信等網絡平臺的成熟,為輔導員實現線下課程的網絡延伸提供了方便。輔導員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使線上學習思政內容成為常態。比如,輔導員可以在微信等網絡平臺上以短視頻的方式發布思政內容的講解視頻[8]。此外,輔導員還可以創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這一平臺上與學生分享黨的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輔導員還可以開設留言區,鼓勵學生在留言區就思政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
4.將網絡課堂表現納入成績評定機制
上述內容提到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點問題,在于建立較為成熟的成績檢測評定體系,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效果提供制度保障?!盎ヂ摼W+”背景下,輔導員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設網絡課堂,以使學生線上學習思政內容成為常態。在此背景下,輔導員可以將同學們在網絡課堂上的表現納入成績評定機制中。具體而言,學生觀看網絡課堂,參與網絡答題互動會獲得相應的分數,輔導員將學生在網絡課堂中獲得的分數以一定的比例折算進期末考試成績中,以起到監督與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網絡課程的作用。
四、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大數據資源與高覆蓋率的優勢,在成熟的網絡平臺上推出微課視頻,實現線下課程的互聯網延伸。學生學習網絡課程時的表現可以計入成績評定機制中,并以此來激勵與督促學生養成關注時政、學習思政教育內容的習慣。另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通過搜集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ヂ摼W為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機遇,本文針對當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難點內容,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種有效途徑,希望對輔導員的思政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朱琪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9(22):391-392.
[2]畢欣.淺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策略[J].藝術科技,2019,32(3):228.
[3]顏文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9):202.
[4]張福順.“互聯網+”背景下的輔導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9(20):181-182.
[5]葛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19(10):111-115.
[6]王軍.“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工作模式創新探索研究[J].知識經濟,2019(27):172-173.
[7]王浩.“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發展的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3(24):186.
[8]邱續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徑[J].智庫時代,2019(36):268+27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