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莉華
摘 要:閱讀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合小學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根據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探究相應的教學指導對策,以期對提升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文本閱讀;教學對策
六年級小學生在情感認知發展方面逐漸擺脫幼稚,開始形成自主意識,并產生強烈的進取心與求知欲;在語文課程教學培養中,多數學生初步掌握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當然,學生的發展參差不齊,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一些學生的表現并不理想,例如在閱讀過程中,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比較僵化,閱讀經驗不足,缺乏合作探究精神等等。針對此,教師應結合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整體情況,結合語文閱讀教學要求,設計并完善教學指導對策。
一、 創設閱讀情境,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文字的描繪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在閱讀教學指導中,要想吸引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全面體驗文字傳遞出的情感價值,教師需要綜合利用教學條件,為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運用生動的語言設計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進一步探索;利用圖片、視頻構建動態化情景,引導學生的關注等等。雖然,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思考能力,但是在文字體驗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依賴形象思維,因此,教師在閱讀情境構建中,應抓住這一情感認知發展特點,立足文字信息創設更利于學生接受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體驗、沉浸、熏陶中完成意義建構。
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詩《宿建德江》的閱讀指導中,教師通過創設古詩情境對學生進行如下引導:(1)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閉目想象詩詞中呈現出的畫面(教師給出提示:夜幕降臨,江中小舟,煙霧迷蒙,孤身夜宿,身處異鄉,曠野無邊,天比樹低,月與人親),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在腦海中呈現出的景象,并說一說畫面給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覺。(2)圍繞詩詞情感設計問題:請自主閱讀古詩,說一說詩中哪個字眼最觸動你的心。有些學生根據想象畫面說出了“愁”字;教師趁機切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所描繪的日暮降臨下的江景與所抒發的情感之間有哪些聯系?在問題情境下學生進一步走進詩詞;(3)在學生完成詩詞分析后,教師通過語言引導鼓勵學生想象此時作者心中的思緒,并描繪畫面,以反襯作者此刻的無限愁緒。
二、 組織合作探究,深化學生閱讀理解
新課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小學六年級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應調整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合作閱讀、互動閱讀,打破學生之間溝通的堅冰,利用任務驅動學生交換觀點,深入探究,以提高閱讀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合作閱讀過程的監督與規范,避免學生陷入無序、散漫的閱讀狀態,引導學生在更加積極、開放的氛圍中提高自主閱讀、合作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夏天里的成長》的閱讀指導中,教師為推進深度閱讀,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基礎進行閱讀探究。其中在第二自然段的閱讀中,教師要求學生合作交流并回答問題:這段主要寫了哪幾樣生物?作者是如何來寫的呢?它們都有什么變化?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要求小組選出代表給出答案,并針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在第三自然段閱讀中,教師根據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為學生設計合作任務:你能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五種事物成長的特點說出來嗎?在任務中學生通過集思廣益,對段落內容做出進一步探索。在第四自然段的閱讀中,教師要求學生交流自己的成長經歷,并說一說“人在夏天成長有什么特點”,在問題中引導學生實現對文本主旨的深入解讀,實現思想的遷移與升華??傊?,在小學生閱讀指導中,合作互動十分重要,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學生合作交流的契機,促使學生討論與碰撞中拓展知識、提高認識。
三、 調整閱讀方法,引導群文閱讀實踐
群文閱讀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一次新的探索。所謂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互動溝通、表達觀點,進而不斷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的一種閱讀方法。六年級小學生在基礎知識、閱讀經驗方面已經完成了一定的積累,同時部編版教材在單元設計中也體現了鮮明的主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中,可以深入分析學情,有效整合教材單元文本,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
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次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寒食》《迢迢牽牛星》等文本,確定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并進行如下指導:(1)詳讀《北京的春節》,感受老舍先生筆下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結合你的過年經歷,說一說感性與體會,并通過自主閱讀對文章進行進一步梳理。教師在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做出提示:結合作者所給出的時間線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等重點內容,對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梳理,列出表格;品味文章中的“京味兒”,并畫出其中能夠體現出老北京特色的語言表達,說一說對這種方言表達的體會。(2)要求學生閱讀《臘八粥》,并對比《北京的春節》中關于臘八的描寫,討論感悟。這一環節的關鍵是對比閱讀,教師應指導學生同讀后進行對比思考,從異同點出發,說明兩個作者在表達傳統節日中的特點,抒發自己的情感體會,初步理解相同主題下不同描寫手法的優勢。(3)組織學生誦讀朗讀《寒食》《迢迢牽牛星》等詩歌,教師與學生共同套路,在詩歌的魅力中理解古人在傳統節日中的活動。(4)整體歸納,提煉主題。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的主題進一步閱讀,從不同的傳統節日習俗描寫中,體會文化的傳承,感受傳統的力量。
四、 拓展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不少于150萬字。在這一標準下,課外閱讀已經不再是語文教學過程的點綴,而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六年級小學生而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嚴格落實課程標準,組織學生展開拓展閱讀活動,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成長。
在拓展閱讀指導中,首先教師要做好閱讀推薦,不僅要根據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課外必讀書單,還應做好對學生的調查與了解,分析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閱讀需求以及在閱讀中的個性化表現,進而從中外文學作品中選出適合學生的經典讀物,以幫助學生選擇、鑒別,保證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長。其次,教師應豐富課外閱讀指導方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美文品讀,為學生提供文質兼美的短文、片斷,也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并大聲朗讀,入情入境,在誦讀中體會文學的魅力;要求學生記錄讀書筆記,摘錄優美、精彩的語句、片段,編寫提綱,寫讀后感等,在消化文本的同時,也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鼓勵學生創編手抄報,要求學生通過獨立設計或者合作設計的方式將閱讀經驗繪制成圖文并茂的“小報”,直觀生動地展現文學作品,表達閱讀心得等,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最后,教師應注重課外閱讀評價,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監督學生的閱讀過程,檢查學生的閱讀記錄,利用外部壓力促使學生將課外自主閱讀的行為穩定下來,形成閱讀習慣,以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五、 注重讀寫結合,發展學生綜合素養
在六年級小學閱讀指導中,教師應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將閱讀經驗融入寫作表達中來,進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讀寫結合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針對六年級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有意識地引導:擴寫,例如在學習杜牧的《江南春》、劉禹錫的《浪淘沙》等古詩詞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散文的形式對詩詞意境加以描繪,根據詩詞框架形成作文,鍛煉寫作能力;縮寫,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提煉概括,用簡單的句子展現文章的整體內容,從而訓練學生總結、歸納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考;續寫,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對旅行過程進行續寫,用自己的心得體會展示對作品的思考;仿寫,這是最重要的讀寫結合方式,教師在文本閱讀中可以指導學生從句子、段落、結構、順序等進行仿照、描寫,選擇與之相近的主題,進行模仿寫作,例如《北京的春節》的閱讀理解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作者以時間順序的結構描寫自己的家鄉習俗?!鞍鍓K式”教學設計,有利于凸顯教學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決長期困擾閱讀課堂教學繁雜無序的問題;有利于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狀態,自由組合,成就不同的課堂精彩;有利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知識建構,突破單一線性設計的由甲到乙、由乙到丙的累積式的知識學習,而把甲、乙、丙知識進行多種組合后,進行思維碰撞,促進新的認知與發展。這里的讀寫板塊設計,要求內容具體,層次分明,既有朗讀方式的要求,又有對內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總體感知—細節理解—總體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閱讀的思維認知規律。學生也在多次進出文本的過程中,體味到文章表達的情緒,用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如此,就能比較有效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既長知識,又學方法;既能保證主體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實現核心教學目標??傊?,讀寫結合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應結合學生的需要以及文本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設計,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完成寫作,在寫作中反思閱讀過程,進而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六、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六年級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分析學情,創設閱讀情境,引導群文閱讀,組織合作探究,拓展閱讀活動,指導讀寫結合,促使學生在文本中實現自主思考與探究,提高自主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強蕾.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探究[J].名師在線,2020(2):21-22.
[2]李曉琴.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才智,2020(2):16.
[3]龐璐,凌輝,姚振東,等.小學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與自立行為的關系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9(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