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宏
【摘? 要】 在小學數學中應用題作為一種經典題型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與運用數學知識,更能有效培養其數學思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較差,在應用題解答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因此這就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這一現狀,切實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解答能力。本文就主要對畫圖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其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價值與作用,并為有效開展應用題教學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畫圖法? 應用題
一、畫圖法在小學應用題解題中的作用分析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往往與數字和符號掛鉤,而不能很好地結合生活實際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在面對應用題時常常顯得捉襟見肘。而畫圖法在應用題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題干內部所給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圖形或線段幫助學生快速創建與題干相關的數學模型,發揮主觀能動去進行求解。我們都知道畫圖相對于文字敘述來說更加直觀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與心理需要,通過的畫圖我們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發揮他們聰明才智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將復雜題目轉換成簡單明了的圖形或線段,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與掌握數學思維,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畫圖方式與解題技巧,全面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二、提高應用題畫圖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選擇合適的畫圖方法
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那么就需要學生掌握多種畫圖方式并靈活運用。拿到一道應用題時首先應該根據題干所給信息分析其所想表達的含義,并通過畫圖的形式來進一步將抽象信息具象化在圖紙上,通常情況下此類方法在以幾何為考點的應用題中最為常見。
常見類型一:
例1:某學校要修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總共需要鋪設兩個面層,混凝土面層厚15厘米、煤渣面層后5厘米,問煤渣與混凝土各需要多少體積(m3)?
例2:某學校要對八間教室進行裝修,每間教室寬7m、長9m、高3m,裝修標準是對墻面與房頂進行粉刷,而在這其中每間教室的黑板與門窗有26.5m2,問裝修過程中一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
在此類問題中,學生首先需要運用自己的空間想象力來還原題干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腦中所想表達在紙上,以畫圖的方式將從題干中所提煉的信息表現出來,更加直觀地看到題目含義。在畫圖過程中不要求學生畫得有多么精準,只需要有示意效果即可,通過簡單圖示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在圖示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常見類型二:分數應用題
例:某企業以建材銷售為盈利點,去年該工廠的總收入為1400萬元,而今年由于技術上的革新,生產了大批新型建材,收入相對于去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問今年共收入多少萬元?
在分析此類問題時主要是明確題中所給信息的內在關系,如在此題目中,今年與去年的收入額之間存在對應關系,那么對于這種較為抽象的數字關系就可以利用線段法求解,我們可以通過兩段不同的線段分別表示全年和今年的收入,當然在實際畫圖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圖中數據的精準性進行把控,引導學生正確引用題中數據,確保線段圖能真實反映題干要求。
(二)對學生的畫圖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教師應對學生的畫圖能力進行重點培養,教授他們更多的畫圖方法,促進其形成運用畫圖來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采用親力親為的方式,更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新技術進行畫圖演示,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去激發學生的畫圖積極性,認識到畫圖法的必要性與實用性。在培養過程中教師應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專項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畫圖水平:首先要讓學生看懂圖,教師要運用適合的手段引導其學會抓住圖形的本質,對圖形形成全面認知,告訴學生怎樣結合題意來來用線段表現出對應的數量關系;其次要鼓勵學生線段圖去解答應用題,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組內進行研究討論,敢于將自己的想法畫在紙上,提出多種假設在解題與討論過程中尋找正確方法,最后讓小組內成員進行總結匯報,教師要對在探究過程中效率高、答案對、想法好的小組予以鼓勵,提高學生的畫圖熱情;第三要規范學生的畫圖方式,每位學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特點,在畫圖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點,十個學生可能就有十種畫圖方式,但為了更加準確地表達題干中的數量關系,就需要對學生的畫圖方式進行規范,讓他們所畫出的線段圖更加簡潔、直觀,為解題提供方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畫圖”在解答小學數學應用題中的輔助作用,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的畫圖能力進行系統化培養,以畫圖水平的提升促進邏輯思維的形成與發展,為全面提高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馮熾恩.基于微課下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模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7).
[2] 曹小瑋.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究[J].新校園(中旬),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