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摘要:隨著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政策文件的出臺,我國的制造業將邁入一個嶄新的臺階,制造企業間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財務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保證企業財務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是相關制造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從制造企業開展財務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入手,結合當前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提出了相應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改進和優化策略,希望能為制造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制造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一、制造企業開展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傳統的制造企業對財務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缺乏足夠的重視,財務部門通常只在會計期末才會對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各個部門的財務數據進行匯總和處理,財務人員監管與控制職能未得到充分發揮[1]。在加強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后,能夠借助信息系統實時記錄財務數據,減少了數據差錯率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財務數據處理的時效性。通過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促使企業全員積極參與財務工作的開展,加強部門間的協作,更好地發揮財務聯動管控作用,提高企業價值鏈管理綜合效益水平。企業管理人員能夠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全面、準確地掌握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更好地實現財務統籌管理,確保企業經營戰略的科學制定及實施。
二、制造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優化策略
(一)提高財務信息化管理認知,完善財務信息化管理體系
目前,很多制造企業的管理者沒有意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導致財務信息化建設工作進度緩慢。為此,企業管理者要提高財務信息化管理認知,加大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構建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首先,企業必須健全財務管理信息化制度,包括信息化業務流程操作制度、會計核算指引、系統接口指引、授權審核指引、預算流程制度、崗位責任分工制度、部門歸口管理責任制度等,要細化相關的制度標準,確保企業各項財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開展有據可依、有規可守。其次,健全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系框架[2]。購買或自行開發先進的財務信息化軟件,并對現有的財務管理系統功能模塊進行改進和完善,做好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設置專門的信息化內控崗位,負責統籌和協調相關工作的開展。加強財務信息化管理內控監管,構建事前預算編審、事中監督管控、事后評價反饋的全過程的信息化監管機制,對各項財務及業務工作行為進行實時動態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風險隱患,有效降低風險成本損失,確保各項責任目標落實到位。
(二)明確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思路,拓展財務信息化管理廣度和深度
1.生產計劃管理
制造企業可借助ERP資源管理系統編制主要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產品加工及分配計劃以及人力資源計劃等[3]。主要生產計劃是基于企業接單信息、庫存數量統計以及各種生產材料的使用情況等信息進行綜合制定,同時相應的下單數據也會同步更新到企業的系統銷售平臺,以便后期實現自動對賬。物資需求計劃是通過工程標準BOM計算物料需求,得出企業生產所需的各種標準零部件以及外部構件的數量及種類。PMC部門在發出零件需求后,經過計算核實,得出實際材料需求數量,采購部門根據需求數量完成采購工作,生產部門按照產品加工及分配計劃確定生產加工工序、責任主體以及人力工時等,各部門根據具體的指標任務來分配工作內容。在采購生產領料期間,車間采購生產領料等情況系統會自動記錄并實時更新,把產生的有關成本計入生產成本,對整個成本費用消耗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成本消耗情況,消除非增值成本環節,控制高資源消耗作業單位成本損耗,有效降低不必要的物資浪費,控制成本費用。
2.多部門聯動管理
制造企業在設計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時,要結合實際的業務開展情況強化系統模塊功能,以滿足企業財務整合與數據共享需求,確保各個功能模塊的協同化、集成化管理。要打破傳統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的管理局面,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加強部門的溝通協作,提高企業的運用效率和經營效益。如企業可憑借電子化管理,實現對其采購入庫單、物料領用單、生產工單、成品入庫單、產品銷售單等憑證票據信息的自動提取和錄入,并通過財務共享平臺實現業務與財務系統對接,建立業財一體化管理體系,將相應的數據信息實時更新到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增強數據處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同時也能減少中間環節憑證的反復確認核對時間和部門之間流轉傳遞成本,有效規避業務操作失誤行為,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
3.財務信息化流程管理
企業可基于ERP系統搭建財務信息化供應鏈管理平臺,促進上下游形成協同化的管理機制。上游對接業務與財務系統,解決企業內部信息孤島問題。中游引入SCP系統促進生產信息交流與傳遞,確保生產及時高效。下游運用RFID技術降低庫存工作量,通過RFID技術對庫存數據進行自動的提取和采集,減少入出庫時間,實現庫存管理業務流程的智能化,強化信息平臺協同效應的發揮。
4.財務信息化決策管理
制造企業屬于資本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在企業的計劃采購、制造生產、銷售經營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財務信息數據,在大數據發展背景下,各種財務數據信息更呈現爆發性增長,為此,企業管理者必須加強對數據的集成化收集和處理,借助信息化技術工具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支持企業財務經營決策。企業可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系統工具,強化財務決策支持。如在預算管理方面,借助ERP系統提供的各種預算編制工具,通過系統統計各種歷史及外部市場趨勢數據,建立預測模型,編制多種版本的預算計劃,綜合對比后,選擇最佳預算方案。
在成本管理方面,企業可將目標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思想融入到財務信息化系統建設中,通過目標成本法實現對成本目標的逐級分解和落實,明確各個流程環節及崗位人員的成本指標,及時收集和統計企業采購、生產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數據,在系統中建立成本預警機制,確保成本在可控范圍之內。通過作業成本管理劃分不同的作業成本單元和作業成本庫,借助信息化系統工具根據資源動因和成本動因實現對各種成本費用的自動歸集和分配,確保企業成本核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幫助企業更精準地作出成本決策。
企業還可從其供應商、客戶、生產、銷售等多個維度進行財務分析,實現企業的ERP系統與HR系統、OA系統實現有效的數據對接,使得企業管理層能夠及時掌握各種接單、銷售、庫存、效率、損耗、直通率、不良率等數據信息,為其合同條款簽訂審批、客戶選擇、業績評估、庫存控制等提供數據支持,有效規避決策失誤風險。如企業可將ERP系統中的客戶關系管理模塊的訂貨數據、銷售數據、應收賬款數據等自動錄入財務共享平臺,為企業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優化業務流程、防范壞賬風險等提供更為全面、精準的參考信息,從而更好地指導企業下一步經營合作活動的開展。
(三)做好財務信息化基礎保障工作,加快財務信息化管理人才培養
相關企業可以構建系統內部評價機制,并引導企業員工根據自身實際工作對系統建設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促進企業員工對系統的滿意度和熟練操作程度的持續提升。根據意見反饋,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對系統的開發,并做好相應的程序設計和運行維護。同時,必須加強審批授權管控,保證操作程序的規范,發現其中存在的異常和風險,確保信息化系統高效、穩定運行。
財務信息化管理將企業的財務人員從繁瑣的財務基礎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使其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財務相關的管理工作,因此企業的財務人員更需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學習和掌握財務信息化管理技巧,高效參與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之中,推動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制造企業管理者必須要加快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步伐,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企業人、財、物力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水平,為企業實現長遠的戰略發展目標夯實根基。
參考文獻:
[1]龔梅.論制造業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問題及對策[J].納稅,2019 (16):109+112.
[2]張哲.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影響及完善對策[J].財會學習,2019 (16):69+71.
[3]吳施.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 (2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