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無論是新醫改還是全科醫生條例都對當今的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醫學、服務健康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已成為社會的迫切需要。為更好完成當前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目的,本文以“體醫融合”的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通過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促進“體醫融合”的順利開展,為培養更多的醫學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健康中國;體醫融合;策略研究
2016年10月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實現全民健康要通過加強對全民進行預防意識的培養,以預防為主要途徑,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干預,充分發揮體育運動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1]。目前我國以促進群眾的健康為未來工作的首要發展目標,只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滿足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因此體醫融合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學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1 “體醫融合”概述
1.1 “體醫融合”的含義
對于“體醫融合”概念的理解,研究視角的不同,定義也是眾說紛紜,但其都有共同之處,都是通過運用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配合醫學知識,充分發揮體育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增強人的體質,以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的目的。作者通過研究認為:“體醫融合”就是“體育”和“醫療”的完美結合,是將體育鍛煉方法、醫療技術運用于人們科學健身、疾病預防以及疾病治療與康復之中的一種綜合性健康促進手段。
1.2 醫學院校“體醫融合”教學的目標
“體醫融合”是體育教學積極適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其中“體”是指通過學習身體鍛煉的方法和技能,已到達活動身體和促進健康發展的過程。“醫”是指通過科學、醫療技術等手段治療疾病,恢復患者的身心健康。可見,二者都是以健康為目的。因此,醫學院校“體醫融合”教學是以醫務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樹立醫學為主導,體育干預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培養能夠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體育運動技能發揮在醫療衛生保健、健康服務機構、醫護等工作崗位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2 高等醫學院校體育課程采用“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當下高等醫學院校的首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復合型醫務工作者,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重心也從“救死扶傷”向“健康引導”發展,工作重心的轉移對從醫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務人員既要牢固掌握在校期間所學醫學專業知識,同時又要具有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并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和保健處方知識。因此醫學院校的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體育課程已不能滿足現今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采用勢在必行。改革后的體育課要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包含運動技能的學習,同時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二是要傳授預防和處理運動損傷相關的知識。三是要學習運用所學運動保健知識在將來的醫療實踐中,配合相應的醫療手段,對他人進行疾病治療和康復指導的方法。從而使醫學院校的體育教育既是醫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同時也成為醫學生專業業務教育,真真做到體育與醫學相結合。
3 高等醫學院校“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研究
3.1 相關部門應正確認識“體醫融合”的作用,創新體育教育觀念 ,加強醫體知識互融
“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學校必須加深對其作用的認識,加強研究,只有充分地認識到它的功能作用,才能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轉換自身教學設計和教學觀念,同時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更好地為學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而服務。
因此,“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當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設定相關的內容和目標開展相應的教學,使學生理解體育與醫療雖然是兩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學科,但它們所要實現的目標理念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利用各自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來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實現目標的一致性,給體育與醫療的融合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3.2 構建高等醫學院校“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教學體系
“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首先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它是以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醫學和運動康復的理論、操作技能以及科學鍛煉的方法,并用于指導實踐的能力為目的。其次是完善教學內容,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通過理論課為學生搭建“體醫融合”所需的知識交叉框架,通過實踐課在運動技能學習的同時發展學生身體能力,并培養學生“體醫融合”的技能和專業素質,真正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一致性。
3.3 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對體育教師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結構才能滿足目前教學的需要。作為一名素質優良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雙重教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掌握體育技能知識,又要掌握體育醫療保健知識。并且隨著信息的攝入,順應時代變化,不斷進行自我專業知識結構的提高與更新。其次必須具備合理運用知識結構的實踐能力,體醫融合教學過程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廣泛、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有整合、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要通過實踐教學,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身對知識運用的能力。只有知識的合理運用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最后還必須具有改革創新的能力,教學實踐中,要勇于創新和創造新的知識、發現新的規律、建立新的科學知識體系,從而打破傳統,形成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進一步完善學校體醫融合教學模式。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采用“體醫融合”的教學模式是進一步實現“健康中國”的需要,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結果。目前,盡管“體醫結合”教學模式還處于初始階段,但體育與醫學服務社會、服務健康的理念將不斷地促使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者們循著“體醫結合”的實踐路徑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R].2016,(05):6.
[2]廖遠朋,王煌,胡毓詩,等.體醫結合: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1(43):5-7.
[3]田野.體醫結合下的健康體育教學模式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12):78-79.
[4]靳曉嬌,褚立輝.體醫結合在醫學院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8(22):11.
[5]陳曦.體醫結合模式在高校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運動,2018(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