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摘 要: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國際合作交流逐漸增多。
關鍵詞:高等教育;應用型高校;體制改革;毛入學率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末至今的十幾年間,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不斷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已經開始躍居世界第一,并且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培養研究生和本??粕膶W校數量上、招生人數上、在校人數上以及普通高校的教職工人數、專任教師人數以及毛入學率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逐漸普及及高等教育的規模逐漸擴大、水平不斷提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把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給高校指明了發展的道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而高校又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必然要承擔起人才培養的任務。根據國家相關政策以及政府每年公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根據相關指標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一)1978年至1984年為恢復啟動期
在這一階段,國家為了高校工作能夠快速穩定和步入正軌,先后于1978年發布了《關于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1979年發布了《教育部黨組關于建議重新頒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決定>的報告》;1980年提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意見》;1983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對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成為指導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戰略方針等。表1是我國1978—2018年部分年份高等教育發展的統計表,從表1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1978年我國高等學校數量為598所,研究生和本專科招生人數為41.17萬人,以及在校生人數為86.69萬人,高校教職工為51.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有21萬人,毛入學率僅為1.6%;而經過國家發展重心的轉移,到了1984年,我國高等教育正逐步恢復,7年內新增高校304所,研究生和本專科招生人數以及在校生人數分別增加了8.65萬人和58.67萬人,高校教職工增加了28.6萬人,毛入學率上升至2.4%。
(二)1985年至1998年為探索改革期
在這一階段,1985年發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高等教育的具體任務和戰略目標,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提出了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位,并把教育事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定位上,加強人才培養和智力開發。1992年,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研究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問題,并改革了高等教育體制、擴大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等。1993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90年代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偉大藍圖。這一階段,我們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雖然高等學校增加的數量不多,但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以及教職工人數都大幅增長,毛入學率由1985年的2.9%上升為1998年的9.8%,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三)1999年至2009年為高速發展期
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全面部署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教育部于1998年底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它是我國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2007年,教育部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對高校教學質量工作進行改革。這一系列政策有利于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和發展。這一階段我們通過數據對比發現,這11年來,高??倲盗吭黾恿? 255所,研究生和普通本??粕猩藬翟黾恿?21.55萬,增長了4倍多,在校生人數增加了1 849.4萬,增長了5倍多,教職工人數增加了104.64萬,毛入學率由10.5%上升為24.2%。
(四)2010年至今為穩定提升期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頒布成為我國今后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明確提出在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要達到4%,同時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2015年,國家頒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引導推動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2017年頒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有力推動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這一階段我們結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9年間,高校的數量在穩步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僅僅增加了323所學校;招生人數也在穩步增長,但增長幅度減緩,僅僅增加了100多萬,在校人數以及教職工人數增長幅度也在放緩,毛入學率由26.5%增長到48.1%,結合這一時期國家頒布的相關教育規定和文件,可以明確看出,國家早已由重視教育的“量”向重視教育的“質”轉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和師資隊伍。
二、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一)高等學校為國家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設立了大批的獎項和項目
比如:1994年,我國設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1994年開始實施“百人計劃”,1998年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008年設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引進一批國內外高層次人才。
(二)高??蒲胸暙I突出,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三大獎中全國共有113所高等學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通用項目185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82.6%。其中,有76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數為147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65.6%。高校在全國授獎項目中連續保持高比例,充分體現了高校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創新研究在我國占有重要的地位,也體現了其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三)我國高校的國際排名不斷上升,學科實力不斷增強
2019年6月19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發布了2020 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上榜高校共計69所,其中,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我國占7所。2018年,我國有219所高校的893個學科進入ESI前1%,到2019年,則有258所高校的1 060個學科進入ESI前1%。
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取得突破
一是管理體制不斷改革完善。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實施,高校不斷擴大自主辦學的權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特別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14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意見》,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實施,政府的職能逐漸轉變,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趨勢加快落實,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正逐步加以完善,逐漸形成了成熟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二是在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方面,198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鼓勵個人和社會團體辦學,所以我國實行一主多元的辦學體制,公辦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是高校經費投入體制逐漸由劃分收支、分級包干向以財政撥款為主、多元籌措資金為輔的多元投入階段。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自從2012年首次實現占GDP比例4%以來,已經連續6年超過4%,高等教育的主體投入也有了保障。
四、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國際合作交流增多
隨著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對外交流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也在各國之間相互交流和影響,國外的教育模式會對我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內容等人才培養模式產生很大影響,截至目前,我國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大學有9所。至2018年9月,我國本科及以上層次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已達82家,在校生人數超過15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高等教育也在不斷的變化中,當然,通過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改革還會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們期待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翠萍.一種分析范式: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俞冰.我國近30年來高等教育政策的比較研究狀況[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39-41.
[3]忠建豐.高校獲獎比例再創新高 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一等獎均達100%——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高校獲獎情況[EB/OL].(2019-01-09)[2020-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1/t20190109_366473.html.
[4]中國新聞網.中國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達82家 在校生逾15萬[EB/OL].(2018-12-14)[2020-0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83790605063594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