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理念是幼兒園課程所蘊含的關于課程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的思想和觀念,對幼兒園課程建設發揮著指導作用。幼兒園課程理念受課程實踐者的價值觀念與教育思想及幼兒園教育實踐情境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容易產生價值流失的現象。要落實幼兒園課程理念,關鍵是實現其與幼兒發展的連接,讓幼兒成為課程的真正主人。為此,教師在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中要善于從促進幼兒發展的方式、過程、原則等方面把握課程理念,始終確立并維護幼兒在課程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觀察、分析、理解幼兒的基礎上為他們創設良好的課程活動環境。
[關鍵詞] 課程理念;課程價值;課程建設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踐行辦學理念、達成教育活動目標、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目的的主載體,是支持與促進幼兒成長和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幼兒園各項工作的中心,是整體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1][2][3]而課程理念作為幼兒園辦園理念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幼兒園課程的核心與靈魂,是幼兒園教育實踐工作者對幼兒園教育活動價值取向、教育內容、實踐模式等的系統認識與集中表達,是幼兒園課程實踐的先導。[4][5]要切實提升課程的實施質量,促進幼兒的適宜性發展,就必須將課程理念的建構與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在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課程理念的科學實踐來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課程學習環境。
一、課程理念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意義
幼兒園課程理念既是幼兒園舉辦者、管理者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幼兒園文化的重要體現,它與幼兒園辦學理念與教育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幼兒園課程理念是幼兒園課程所蘊含并試圖表達出來的關于幼兒園教育活動價值取向、培養目標、評價方式等的思想與觀念,探索和揭示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價值既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目的的基本前提。事實上,課程理念不僅僅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對課程價值的理解,更是他們對幼兒園教育活動價值與功能的整體理解。只有將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價值與幼兒園課程實踐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通過課程理念的建構來引領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才能為幼兒學習與發展提供良好的課程環境。
第一,課程理念是幼兒園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育目標到課程目標轉變的橋梁。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即便是“無目的論”,其本質也是有目的的。[6]沒有教育目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便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發展的動力。因此,課程理念首先體現了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標和期望,是引領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它從根本上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方向及目標的設置,蘊含了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及實踐路徑。
第二,課程理念是幼兒園課程目標制定的基本前提與重要依據。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它通過具體的活動載體和內容來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這一系列活動都承載著相應的培養目標。課程理念為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它不僅從整體上將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有機地映射到課程目標上來,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引,還為不同教育對象、不同培養階段、不同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的設置提供了具體的要求,將課程目標落實到更為具體的課程實踐環節中去。
第三,課程理念決定著幼兒園課程實踐方式選擇的原則與標準。幼兒園課程的目標是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實踐活動來實現的,而課程的實施方式則是課程理念的重要體現,有什么樣的課程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課程實施和教育實踐方式。從根本上來說,課程理念既體現了教育實踐工作者對幼兒發展訴求、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學習規律等的認知水平,又體現了他們對幼兒園實際環境的把握和利用。幼兒園教師只有對課程理念有深刻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來選擇課程實施方式,才能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提升課程實施的效果。[7]
第四,課程理念決定著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的內容與尺度。幼兒園教育活動作為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兒童發展活動,必然有相應的評價標準來對其效果進行評價。課程評價的主體都是基于其自身對課程及其功能的認知來開展教育活動評價的,不同的課程理念具有不同的評價標準,[8]它決定著評價的主體采取何種評價方式對課程實踐進行評價,決定了課程評價的方向、內容以及對評價結果的運用。
第五,課程理念是幼兒園開展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幼兒園教育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也不應是建立在“教”與“學”關系上的教師的“給予”與幼兒的“習得”,而應該是一種發展觀念、情感和靈魂的行為,是一種傳承人類社會文化與文明的使命行為。相對于幼兒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幼兒園課程更應該注重幼兒心理、情緒、人格、社會性等的發展,[9]因而幼兒園課程本質上是一種人類精神滋養、價值引領、綜合素養培育的文化活動,[10]而課程理念作為課程建設的先導,又是這一文化活動的核心與靈魂,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必須以課程理念為根基。
二、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影響因素及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課程理念是課程實踐主體基于一定的實踐情境而建構起來的主觀概念,它既受到實踐工作者價值觀念、認識水平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又受到社會環境和幼兒園自身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影響幼兒園課程理念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幼兒園管理層的思想觀念與教育價值取向,以及幼兒園教師的幼兒園教育和課程的認知與觀念。以園長為核心的幼兒園管理團隊在制訂幼兒園發展規劃、確定幼兒園發展定位與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作為決定幼兒園辦學行為的領導者,他們的教育理念和辦園思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幼兒園的課程理念。而課程理念作為一種思想與觀念,并不是被動發生和機械地發生作用的,它會受到不同參與主體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的影響,因此,作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實際執行者,教師對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建構也產生著重要影響。在客觀因素方面,幼兒園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課程理論的建構必然會受到社會發展形態與發展水平、國家教育政策、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幼兒園自身辦園環境、辦園歷史、資源條件、社區文化、幼兒家庭等因素的影響。總而言之,幼兒園課程理念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綜合表達,其根本指向是課程實踐主體在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自我價值認識的基礎上促進課程和教育目標最大程度的實現。
由于幼兒園課程理念發生與發展具有復雜的內外環境,其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價值流失的現象。雖然幼兒園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強加于幼兒的外在規制手段,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否定幼兒在各項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不能因此影響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堅持以幼兒為本的觀念。幼兒園課程理念必須指向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并通過幼兒的發展來實現其價值。[11]在實際工作中,受到個體生活與教育背景、社會文化、個體信仰與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園教師或其他有關實踐主體有可能錯解課程理念,[12]導致課程理念出現偏頗或者其本質功能出現缺失,使得幼兒在課程活動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在課程實踐中,忽視幼兒基本權益和發展規律的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幼兒不是課程實踐活動的目標,而是課程實踐活動的工具。忽視幼兒發展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課程理念就無法真正成為引領和促進幼兒園課程建設的依據。[13]在部分幼兒園教師的課程實踐中,教師甚至挖苦、諷刺、恐嚇、虐待幼兒,這些行為都嚴重違背了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兒童發展取向。因此,要使幼兒園課程能有效支持幼兒的適宜性發展,就不僅要建構科學的課程理念,而且要在彰顯幼兒主體地位的課程實踐中落實課程理念。
三、幼兒園課程理念與幼兒發展的連接
幼兒始終是幼兒園課程理念建構與實施的主體,課程理念應該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其實踐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過程,才能實現課程理念促進幼兒發展的終極價值。
(一)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建構原則
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建構與實施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從課程理念的確立到幼兒經驗的習得與行為的內化,需要幼兒園課程建設者堅持兩條基本的原則,即要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和自我表現原則,以及教師的不強迫助推原則。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和自我表現是因為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具有探究性的,只有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機會,尊重他們的自我探究權利,才能使課程理念通過幼兒的自主活動來實現他們經驗體系的發展,進而促進他們認知、情感、思想等的綜合發展。教師的助推策略則是基于師幼雙方的角色和地位而選擇的一種策略,即教師不僅要在自然狀態下通過幼兒的真實活動去觀察和了解幼兒,[14]還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教育機會,[15]要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來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熱情,為幼兒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整個課程理念的建構與實施過程中,課程建構者必須始終秉持和堅守幼兒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幼兒的發展需要,更不能損害幼兒的發展權益。
(二)幼兒園課程理念的實踐過程
要將幼兒園課程理念最終落實到幼兒的發展上就還需要課程建構和實施者借助相應的手段和過程。首先,課程理念的落實必須借助相應的課程內容。為了實現課程理念提出的各項目標,課程實踐者必須仔細觀察、分析、甄別幼兒的活動狀態和學習需要,選擇那些與幼兒發展水平相適應且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活動作為課程內容。經過精心選擇和組織的課程內容結合了課程理念提出的價值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為課程理念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內容憑借。其次,課程理念的落實必須借助教師的支持來促進幼兒直接經驗的獲得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作為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的,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活動只有在教師的積極干涉下,才能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才能有目的和更有效地發展成為幼兒的經驗體系和行為習慣。再次,課程理念的實現必須借助幼兒經驗的融合及其品質的內化。幼兒園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支持并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這也就要求幼兒的課程實踐活動過程能夠不斷整合新的學習經驗,最終形成穩定的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質。最后,課程理念的實現必須使幼兒的品質外化為幼兒的行為自覺。幼兒的個性品質只有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才能發生現實意義,因此,課程理念的實踐必須使幼兒的經驗和內在品質在不斷的實踐發展中得到鞏固和升華,使課程理念的價值訴求得到最終的體現。
(三)幼兒園課程理念的落實方式
課程理念的落實首先體現在課程目標的制訂上,只有符合幼兒實際需要和發展水平的課程目標才能合理地詮釋課程理念并助推課程理念的實現。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都必須堅持從幼兒出發,要以關注幼兒、觀察幼兒、理解幼兒為前提。因此,在幼兒園課程理念的落實方式上,幼兒園教師首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觀察、記錄和分析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發展需要,通過對幼兒學習興趣和發展需要的分析來選擇合理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其次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來確立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制訂和確立必須綜合考量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幼兒園的實際條件,不能通過園長或教師的主觀臆斷來強制推行。總而言之,幼兒園課程理念的落實必須以幼兒的主體性發展為目的,要通過課程實踐者對幼兒發展以及幼兒園實踐環境的綜合考慮來為幼兒創設適宜的課程學習環境,讓幼兒在課程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妍.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9(11):41-42.
[2]樂雅琴.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的建設與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13(1):70-72.
[3]蔡菡.“課程游戲化項目”背景下江蘇省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效果與啟示:基于教師評價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18(12):39-51.
[4]劉小紅.中國現當代幼兒園課程價值取向的流變與反思:基于課程文本的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3:9-19.
[5]劉春梅.課程理念的變革芻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4):26-27.
[6]洪燕琴.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育目的觀之比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0):90-92.
[7]何桂金.如何教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19-20.
[8]邱瑜.論幼兒園課程的診斷與改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2-16.
[9]王旭,劉霖芳.情感心理學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路徑探索[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25-131+144.
[10]王春燕.學前教育價值取向的百年追思與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1(9):33-37.
[11]馬春玉.在幼兒園文化建設中實施社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與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12):67-69.
[12]杜尚榮.教師理解課程:誤區與重構[J].課程教學研究,2012(3):23-27.
[13]侯魯萍.幼兒園和美課堂的構建[J].學前教育研究,2015(4):70-72.
[14]劉淑霞.如何積極為幼兒創設表達自我的機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149+152.
[15]武宏偉.教育需要把握時機,學會等待[J].教書育人,2011(4):4-6.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e Key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hilosophy
Chunyu Ma
(Baoyun Music Kindergarten of Ningbo City, Ningbo 315012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a is contained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value orientation o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ctivities, thoughts and ideas of the curriculum target,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so on,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implementation method,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has a guiding rol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practitioners values and the dual effects of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practice situ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the final service status of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kindergarten education workers must always establish the subject status of children in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to observe,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creating a good course activity environment for them.
Key words: curriculum philosophy, values of cours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