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寫作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農村小學生由于地域原因和城市的作文教學應當區分開來。本文旨在探討如何以紅領巾習作實踐基地為基礎,發揮農村特色,引領農村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為農村小學習作教學提供建議和教學啟示。
關鍵詞: 農村小學;紅領巾習作基地;生活化教學
一、 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現狀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勞動,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綜合思維的主要渠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和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也特別指出,作文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其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可見,作文生活化教學是目前習作教學的大方向,也是小學習作的重難點。
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有著特殊的一面。農村小學生往往由于認識事物的能力有限,又生活在較為封閉的農村,不能夠從自以為枯燥的生活中挖掘出豐富的寫作素材。對周邊事物的認識理解不深刻,停留在表面含義上,常常為沒有內容可寫而苦惱,每每寫幾句話便絞盡腦汁。同時,課外閱讀積累量少,小學生缺乏語言表達能力。農村小學生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閱讀上都沒有城市孩子豐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知識面狹窄,積累不足,缺乏寫作素材,導致寫作能力的下降。
傳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僵硬,教學方式陳舊,教學內容單調。傳統的作文教學重結果,輕過程,重紀實,輕想象,重批改,輕講評,重課內,輕課外。一部分教師只是在課堂上閱讀范文,便要求學生寫出一篇好文章,這無異于是揠苗助長。學生參與的課外實踐活動少,教師教學方式又重講授,缺乏自己動手的經驗,導致學生寫不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只是七拼八湊。由于缺乏感受體驗,缺乏自身的感想,寫出來的文章也只是詞語的堆砌。
二、 以紅領巾習作基地引領農村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緣起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一直是一大難題,由于農村學生閱歷缺乏,身邊素材貧乏,和城市同齡學生相比一直處于劣勢。作文生活化教學是轉變這一劣勢的契機,以紅領巾習作基地引領農村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具有以下好處。
(一)督促學生觀察生活,培養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作基地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真正愛上寫作文。在習作基地中,農村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對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不再感到畏懼,對于熟悉的場景也有話可說,積極的反撥作用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寫作只是把身邊的生活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不是閉門造車,也絕非夸夸其談,只是在記錄的過程中用更流暢自然的文字加以修飾。當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寫作就不再是橫在大道上的一座大山,而是成為日常記錄的一種形式,和聊天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學生也更喜歡將自己在基地所取得的進展用文字寫出來。“老師,我覺得過一段時間再看我的觀察日記,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時候。”有學生這樣說道。基地里的學生對于寫作不再抗拒,甚至每次布置寫作任務時都躍躍欲試。
(二)促進學生對習作素材的積累
學生寫作,現實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農村學生由于種種因素影響限制,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其習作素材較少。再加上課外閱讀量少,農村學生積累少,形成了怕寫作文的局面。黃振宇提出,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雖然他們的日常生活不如城市學生那樣豐富多彩,而且生活范圍也不如城市學生寬闊,但農家生活本身就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紅領巾習作實踐基地是校本課程的一個小分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生活當中,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根據當地的情況,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多選擇種植植物。大白菜、青菜、胡蘿卜等各類蔬菜都是學生實踐的作品。從播種,到萌芽、成長、收獲,學生見證著植物成長的一點一滴,并且通過觀察,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學生能夠了解到,他們所記錄在紙上的每一句,都是一篇帶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的開端。習作素材的積累,并不是靠摘錄書本上的好詞佳句,也不是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而是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要有心,身邊都是有趣的素材。
(三)緊密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力
受到年齡的限制和影響,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農村學生在鄉村的土地上出生、成長,大自然是他們獲取習作素材最好的途徑。生活在農村的學生通過對于紅領巾習作基地的觀察,可以感受生活的趣味,為自然而歌唱,可以觀察到小蝌蚪是怎樣一步步變成青蛙,可以感受到荷蘭豆從一粒種子到碩果累累的過程,可以體味到生命在土壤中蓬勃爆發的激情。讓學生不僅更形象生動地體會到動植物成長的過程,也能夠更深刻理解到這一過程的循序漸進,更能夠從中領悟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對于寫作,對于生活的熱情。學生更是在基地的觀察實踐中,發現了自己平時所忽略的事物,他們驚嘆于大自然的美妙,也為自己平時的粗心大意而懊惱。有學生表示從來不知道身邊還有這些東西,平時最頑皮的學生也能夠聚精會神地跟隨老師的步驟。學生在基地的實踐中體會到了觀察生活的樂趣,發展了擴散性思維,也能夠將這一思維模式延伸到不同科目中去。
三、 教師聯系習作基地開展有效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農村小學生由于受到生活、閱歷的限制和影響,生活刻板單調,但是其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活是他們寫作最好的素材。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紅領巾習作實踐基地應以學生主體地位為主,在教學中以鼓勵、肯定為主,增加學生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同時,還要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積累出發,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自己動筆,創設情境,引入生活經驗、生活情感、生活哲理,讓學生會寫作文,寫好作文。比如說,在指導學生寫作一篇關于他們所種植的瓜果蔬菜的觀察日記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寫出一段描寫植物的話,學生一開始只會用平鋪直敘的方法,“青菜發芽了,是綠色的小芽”,經過引領學生使用更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句、擬人句等,學生能夠寫出“青菜發芽的,綠綠的,像是一個穿著綠衣服的小娃娃,令人十分喜愛”這般的句子。教師將寫作的教學和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相結合,學生并不會反感,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靈活運用。
(二)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當做到,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但要根據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語文,感受作文。在紅領巾實踐基地種植的實驗中,學生通過觀察白菜苗的播種、發芽、成熟、結果,寫出了這樣的文字:“她一手小心翼翼地拿住白菜苗的根部,一手用手指挖一個小洞,把白菜苗的根部放進去,然后把小洞給埋上去,最后在白菜苗的周圍挖一個小巢。遠遠望去,像一列列士兵一樣整整齊齊的。”由此可見,若是習作教學都能夠從學生已有的積累出發,指導學生善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就能夠引起學生表達的欲望,也能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
(三)創設情境,加強直觀教學,寫素描文章
紅領巾習作實踐基地正是新課標指導下此類習作指導課的先進代表。通過提供實物,提供真實的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基地中自己動手去摸,動手去做,日復一日地觀察體會,才能夠提供第一手的最為真實的材料。而此類材料往往是最為直觀和有效的。如筆者在指導“種植荷蘭豆”這一習作課時,讓學生站在土壤中,親自動手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讓學生當場觀察,當場寫作,回到教室,大家都下筆如有神。在遷移習作中,學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在習作中運用了視覺(看起來綠油油的)、嗅覺(聞起來香香的)、聽覺(風吹過有沙沙的聲音)、觸覺(摸起來軟軟的,冰冰的,像嬰兒的皮膚)等,多方面對荷蘭豆進行描繪,寫出了生動形象的一幅畫。
(四)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廣泛閱讀,將知識與練習結合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教師在平實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在閱讀時積累文字素材,并進行摘錄。在開展紅領巾習作基地時,閱讀和觀察的結合才能寫出更好的作文。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在平時,我們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而在此次的基地開展中,我們鼓勵學生通過記觀察日記,植物成長日志、心情變化日志等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并結合平時閱讀的佳作進行仿寫,通過同一類型文章之間的對比,學生能夠將知識與練習相結合,讀寫結合,使自己的作文更上層樓。
(五)改善評價模式,做到“評價生活化”
傳統的寫作評價模式多是學生寫,教師評價。這一評價模式的好處是高效,卻也有不足之處,學生無法很好地得知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沒有很好地進行自我反省。本次習作基地除了采用教師評價的模式,還采用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的形式。學生的習作寫完之后,和同學交換修改,一些簡單的錯誤如書寫錯誤、字跡、病句等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而在看過了幾位同學的作文之后,學生再反過來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看看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找到自己寫作的優缺點。第三步才是教師評價,教師在看到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的評語之后,對學生們互相的判定標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也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地修改學生的文章,并且在下一次作文講評中能夠重點聚焦,重點講解一些常見的錯誤。
四、 結語
農村小學生的習作還存在著種種問題和困難,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生活實際出發,探討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農村學生寫好作文。習作基地是幫助農村學生激發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引領寫作練習的一大利器,本文針對農村小學習作生活化教學提出教師利用紅領巾習作基地的幾點教學策略,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教學建議和啟示。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黃振宇.淺談農村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1):224.
[3]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邱美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小岞鎮南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