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旺明
摘 要:數學知識內容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正常理解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需要嘗試應用“問題導學”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之中,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水平,在未來的高考中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文章主要描述了高中數學“問題導學”的應用現狀,并對加強高中數學“問題導學”的具體方法發表了相應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導學;課堂教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17-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14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問題能算作思維的重要起點。當教師向學生提問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就此誕生。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預習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當前普遍教學都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往往會將重心放在知識傳輸方面。雖然學生在教學中會向教師提問,但卻很少進行認真思考,學習積極性也不高,使得教學質量未能達到預期。
一、高中數學“問題導學”的應用現狀
現今教育部提出了課改政策,對數學教育提出了全新標準,要求教師在進行知識傳輸之外,還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進來。然而對于教師來說,由于常年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單純地認為只要學生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考試成績,便意味著成功,因此在教學中仍然按照早期的教學模式,并未主動向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其積極分析和思考[1]。
從事實角度來看,其實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課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應用單一問題的方式,將之后教學的內容逐步引出來,或者通過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將教學重心全部放在難點內容以及重點內容方面,使其積極展開思考。然而,教師并未給學生在思考之后進行交流的機會,而是選擇直接給其提供答案。在面對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時,不同學生所占的角度有所不同,自身思維理念自然也有著諸多差異。當學生能夠彼此展開溝通之后,相互交換自己的想法,對于問題的理解必然會變得十分深刻。如果教師直接公布答案,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便會變得十分狹窄,不僅無法有效明確自身思路存在的問題,而且思維模式發展也受到諸多限制。
除此之外,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問題導學”的意義所在,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但實際取得的效果很難令人滿意。學生的反應相對較差,實際參與到討論中的學生也很少,教學質量得不到明顯改善。當教師在和學生完成交流之后,讓學生接觸到這種教學模式,比以前的教學效果盡管有了提升,然而仍未能達到預期。由此能夠了解,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并非隨意套用就能保證教學效果。而教師理應對其展開深入思考,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究,整個教學模式有著長期化特點,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完成教學任務。
二、加強高中數學“問題導學”的具體方法
(一)改善課堂教學的氛圍
對于“問題導學”來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確保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因此整個教學課堂往往十分枯燥,對學生的學習理解有著較高要求。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自己的幽默感,基于知識內容本身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進行“弧度制”的知識學習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對自己的身高進行調侃,說自己只有0.00178km,這一表達方式立刻引來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教師對于該時機予以充分把握,對學生展開提問,了解大家大笑的具體原因。學生則表示,教師應用的單位有問題。此時,教師則在黑板上重新寫下自己的身高,并寫成1.78m。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明白,在對于相同事物進行描述的時候,可以對不同的單位進行使用,實際表達的結果完全一樣[2]。
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二者除了有著知識傳遞的關系外,在情感層面同樣有著諸多聯系。所以,教師需要和學生積極展開溝通。二者本身便不是獨立存在,理應看作一個整體。為了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課外活動。師生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把握教師自身的個人魅力,因此被教師所感染,從而引發了自己潛在的“提問心理”。當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愿意向教師進行請教。同樣,教師也能在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生活中的閃光點,進而更好地完成溝通工作,提升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對于“問題導學”工作來說,情境設置是其中的首要內容,不僅能夠將學生內心潛在的探究欲全部調動起來,認真投入到知識探索的過程之中,而且還能確保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從而提升自身的積極性。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理應結合學情本身展開設計,由淺入深。也就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確保活動與其生活足夠貼近,以此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明白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
例如,在進行“二分法”知識講解的時候,其思想內涵主要是盡可能將零點所處的范圍不斷縮小,在保證精確度達到預期的情況下,得出零點的近似值。為了能夠更好地展開計算,一般可以嘗試應用“取中點”的形式。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使用天平,對一些劣質的小球進行稱量,或者在規定的區間內猜測教師提供的商品價格。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能夠讓學生對于半分的知識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并保證區間的思想得到有效縮小,在真正意義上完全掌握二分法。
又如,在進行“任意角”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初中時學過的相關內容進行回顧,也就是0°到180°的角度范圍,以此提升對知識內容的了解程度。之后再為學生進行舉例,為其說明在生活之中,哪些角的角度會超出這個范圍。諸如跳水運動員在跳躍的過程中,在空中會旋轉720°,鐘表的指針在超過了半圈之后,都會超過180°。如此一來,學生便會意識到,盡管初中時期學過了角度的知識,但是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現實生活。因此便需要對這一概念進一步延伸,使其得到全面深化,進而能夠明白角度和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并完成現實問題的處理。
(三)合理設計問題
對于“問題導學”來說,“問題”一直都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基本內容,也是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展開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向學生提出多個問題。所以,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理應確保其有足夠的系統性及邏輯性,同時各個問題之間也要存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理解。
其一,提升問題的系統性。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教師都會為學生設置教學目標,以此為之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引導性效果。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樣需要和教學目標存在聯系,以此保證問題內容更具指向性,同時也更為清晰,促使學生基于目標的要求展開學習。
其二,教學問題需要滿足學生的學情,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過難,學生則很難答出,最終只能由教師為學生提供答案。而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可能無須過多思考便能完成計算。顯然,這兩種形式都無法使教學問題的效果全部發揮出來,對其問題處理能力的提升毫無益處。
其三,問題需要體現出層次性的特點。在一個班級之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問題難度需要循序漸進。一般來說,可以將其分成三層,分別是基礎性問題、提升性問題以及探究性問題,以此滿足學困生、普通生以及學優生的學習需求,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受益,進而使得自身學習興趣得到提升[3]。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當學生剛剛進入高中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其前期預習、課堂筆記、課堂聽講以及課后作業等每一個環節予以要求,從而使得學生的個人習慣得到培養。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對于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予以充分重視。相比初中數學,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大幅度增加。因此,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教師自然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時間進行練習。由于常年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學習的模式,往往不會在課后時間進行復習。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學”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展開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進行預習的時候,盡可能找到自己無法充分理解的問題,將其記錄下來,在次日的課堂中進行提問。如此自然能夠讓學生時刻保持較高的注意力,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由早期的被動學習逐漸變成主動學習,確保學習工作變得更為明確,并將自身的積極性全部發揮出來。
如果從難度層面來說,高中數學的難度比初中數學高很多,各個知識點之間有著很強的連貫性。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基本習慣。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提問,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即便遇到一些難度相對較高的問題,也堅決不輕易放棄,通過自身的知識基礎,思考如何能夠有效利用,同時注意問題和當前提供的條件之間的聯系。通過長期練習之后,學生的思維水平便會有所提高,在面對各類問題時,能夠合理進行分析和推理,進而完成問題處理。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許多教師已加強了對“問題導學”的重視度,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應用,但現狀并不是非常理想,導致教學質量不佳。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一些針對性措施,依靠問題的方式對其展開引導,促使其能夠積極進行思考,從而使得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增強,為自身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子書.高中數學課堂中“問題導學”的實施現狀及改善對策[D].2015.
[2]王開民,羅菊舉.高中數學課堂中“問題導學”的實施現狀及改善對策[J].中國新通信,2018(11):195.
[3]池屏雁,付麗馬.論高中數學課堂中“問題導學”的實施現狀及改善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