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新媒體逐漸被大眾熟悉,移動手機與電腦的廣泛應用,也對人們生活方式進行了優化和豐富。本文先簡析新媒體時代初中英語教學創新的意義,進而在運用新媒體工具、創新教學途徑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等的基礎上,詳細闡述新媒體下英語教學創新的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初中英語;教學創新
【作者簡介】王艷秋,唐山市玉田縣第三中學。
新媒體作為一種更加智能與便捷的信息呈現和獲取途徑,受到了年輕一代的關注。在新媒體的作用下,不僅能夠實現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的交互作用,還可以在各種社交軟件中進行面對面聊天等,有著便捷性和及時性等的特點。在新時期環境下,教學中所使用的工具和理念已經開始創新,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英語教學必須要迎合新時代做好創新工作,讓教學內容與方式都更為豐富,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因此,對新媒體下英語教學創新進行分析很有實際價值。
一、新媒體時代初中英語教學的創新意義
在新時代環境中,我國教育領域已經意識到要使用互聯網+的模式去創新和發展。但是,對英語教學來說,其轉變和創新不太明顯。從教學模式上看,傳統教學方式還普遍存在,部分教師還是使用滿堂教學的方式,講解知識的方式無趣且枯燥,沒有重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沒有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狀態。而在新媒體時代,有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出現,比如微課、翻轉課堂,等等。這些新教學模式被有效運用在教學中,并且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限制,打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讓學習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樣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提升教學質量。在新媒體環境中做好教學創新,可提升英語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互聯網和英語教學在融合之后,使用網絡和大數據等形式,對教育資源進行共享與結合,以此來不斷豐富和創新教學內容,并且也可使用先進的技術與工具,對教學的方式進行豐富與優化,為英語教學創造更多活力,讓課堂氣氛更輕松愉悅,更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以此來提升學生英語成績。
二、新媒體下的英語教學創新
1.使用新媒體教學工具。在新媒體時代,初中英語要想實現創新,就需要在教學中使用新媒體工具。英語教學側重點在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培養其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學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工具,可以讓無趣的英語詞匯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使其對英語做更加深入的了解。網絡中有很多和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與視頻等,這些信息都有極強的創新性與時代性,完全異于教材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這些素材使用在課堂中,比如一些有趣的動畫與視頻,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學生的積極性更強,為學生創設活躍和快樂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英語時,最大困難是母語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比如有些單詞翻譯成中文都是一個意思,但是在英語的語境中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find與look for。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收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發現更多這類詞匯,使其能夠真正學習到詞匯短語的運用方式,從而掌握語言規律。經過多種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直觀感受,從而讓學生對英語知識能夠深入理解。
2.創新教學途徑。英語是運用最為廣泛的國際性語言之一,其作為一種交流性的工具,在聽說讀寫相關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可以享受更加直觀的教學,同時也讓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更強。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課堂與課后的聯系,要使用新媒體工具來創新教學方式,從而建設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紐帶。通過運用QQ群、微信群或者教學網絡平臺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能夠在課后請教和交流英語知識的途徑,教師可在課后或者假期時,使用這種網絡聯系的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學生也可在課后或是假期時,在遇到無法理解的知識時在網絡上和教師交流。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上發布英語視頻與習題等資料,讓學生自己下載和自主學習。學生可通過網絡,對自己的課余學習時間進行科學分配,這樣可促使學生自由學習。
3.以新媒體調動學生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只有有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生在對英語有一定興趣的基礎上,才會有動力真正地吸收與思考。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使用新媒體技術來開展一些趣味性強的英語學習活動,讓學生可以處于聲音、圖片、音影為一體的學習環境中,讓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讓學生可以從中汲取知識,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中創新英語教學,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方式更加多多樣化,提高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使用新媒體工具,以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途徑,讓學生自己分配學習時間等方式,以此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全面創新,讓教學方式先進化和趣味化,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許成南.論新媒體環境下初中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文理導航,2018(12):24-25.
[2]程曉玉.新媒體視域下初中英語教學創新改革研究[J].校園英語, 201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