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萍 楊建軍
摘 要:勞動實踐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受社會教育的矮化、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教育的弱化等因素影響有所忽視,一些新生代公民對勞動的認知、認同感在逐漸減弱,自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在淡化。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從勞動課程的開設、勞動實踐的安排、勞動實踐教育的評價等方面做一些嘗試與探索,以促進其發展。
關鍵詞:自我教育;勞動實踐課程;人才培養;反思;課程規劃;勞動實踐;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42-02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我們的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中曾經說過:“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苯逃恼嬲饬x在于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引導,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未來教師的角色絕不僅僅是站在講臺上講課的教師,更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勞動實踐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也應體現自我教育這一思想。近年來,勞動實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培養目標中就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各學校應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并體現自我教育思想,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了解勞動、學會勞動,最后上升到自覺地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一、勞動實踐教育現狀反思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學生的勞動思想卻在退化,對勞動的認知、認同感在逐漸減弱,這說明勞動實踐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基于此,國家在育人目標上進行了調整,重新將勞育納入其中。
1.社會教育中勞育的矮化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服務業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過去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也帶來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在當前的社會各行各業中,傳統農業收益已跟不上諸如影視業等新型行業的收益。這些新型行業與傳統工業、農業相比,雖然在體力上支出較少,但收入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愿意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追求工作輕松、收入高的人越來越多。社會教育中勞育的矮化,造成了相關行業地位的矮化。
2.家庭教育中勞育的缺失
在現代家庭中,很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代勞下,很少干家務活和體力活,甚至一些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再者,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現代家庭需要完成的體力勞動大幅減少。即使在農村,由于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農耕家庭中的很多農活已由機器代勞。這導致學生在家庭中接受勞動教育、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變少,家庭教育中的勞育缺失。
3.學校教育中勞育的弱化
近年來,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高考改革,對勞育的涉及均不多。在學校教育中,智育和德育占主要地位,勞育則相對弱化。當前,學校基礎教育階段的勞育,主要是開設了“勞動技術”課(有的是“通用技術”課)。但是,一些學校在勞動技術課上只重視勞動理論教學,忽視勞動實踐教學。教育發達地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雖然已被納入人才選拔的“三位一體”模式,但尚處在探索和完善中。
二、學校勞動實踐教育的探索
1.合理規劃勞動實踐課程
勞動實踐課程的合理規劃是有效開展勞動實踐教學的前提。學校在開展勞動實踐教學前,必須對可以開發的校本課程資源進行摸底,以拓展勞動實踐課程。勞動校本課程的合理規劃,有利于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做法。學校在合理規劃勞動實踐課程的過程中,要將自我教育和管理理念納入其中,讓被管理者參與管理是鍛煉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2.科學安排勞動實踐課程
勞動實踐課的安排可以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進行,學校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即將勞動實踐課安排為教師每周一次進班講理論知識。針對校內的勞動實踐課,學??梢约性谝粌商炖?,讓學生停止文化課,全天進行勞動實踐,強化學生的勞動體驗。針對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安排在周末進行。針對勞動教育研學活動,學??梢栽诋數氐霓r忙季節給學生放幾天農忙假,組織學生到農村參加農業勞動??傊?,勞動實踐課程要因地制宜地開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勞動中,既能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又能學習到勞動技術,更能形成對勞動的尊重與熱愛的情感。
3.客觀評價勞動實踐效果
為促進勞動實踐教育的發展,學校要不斷完善勞動實踐評價體系。一方面,要客觀評價勞動實踐課的效果,做到等級分明。將認真參與勞動實踐、學到勞動技術、獲得勞動感悟、增強勞動意識的學生評為優等層次;將勞動態度差、勞動效果弱的學生評為不合格層次。另一方面,要使評價結果有效。正在進行的新高考改革,已經將學生的“綜合實踐”納入高考考評,這將有力推動勞動實踐教育的發展。
三、學校勞動實踐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
1.建立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的評價機制
勞動實踐教育評價有其特殊性,結果評價固然重要,過程評價更重要。例如,在對學生考勤和勞動實踐效果的評價中,光看結果是很難考查學生勞動態度的,學生是否認真參加了勞動實踐,很難體現出來。因此,為客觀評價學生勞動實踐效果,教師應該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做到既考評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又考評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態度、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表現。
2.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評價機制
要想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采用單一的評價機制是不行的,因此教師必須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評價機制。首先,開展團隊成員互評。最熟悉學生勞動參與情況的莫過于其搭檔,所以讓團隊成員進行互評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是,這種互評也有缺點,因為團隊成員既是考評者,又是被考評者,存在競爭關系,所以評價難以保證絕對公平、公正。其次,帶隊教師進行評價。勞動實踐活動通常由教師帶隊安排、組織協調,由帶隊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比較公平。但是,在勞動組別比較多的情況下,帶隊教師無法面面俱到地看到所有學生的表現,而且有些活動帶隊教師無法直接參與其中,這就使評價出現了盲點。再次,服務對象進行評價。比如,在校內勞動實踐活動中,勞動參與者服務的對象是廣大師生,由廣大師生對勞動參與者進行評價相對客觀真實,但服務對象的主觀性也會適當影響評價的客觀性。以上評價方式各有利弊,考評者只要將多種評價方式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評價機制,就能做到相對的客觀公正。
3.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只有讓勞動實踐評價結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推動勞動實踐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國家要將勞動實踐教育考評納入人才選拔范疇,如制定切實可行的量化標準,以學分形式計入中、高考總分,讓勞動實踐課程成為中、高考的必考科目,就像中考中的體育、高考中的體育和藝術一樣。這樣,勞動實踐課程的受重視程度就會提升。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將勞動實踐考評結果納入其中、記入檔案,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項有效記錄。只有上下聯動,綜合運用考評結果,才能讓其真正發揮作用,推動勞動實踐教育的發展。
勞動實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沒有固定教育模式的情況下,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一些探索,將這項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要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既需要國家方針政策方面的明確指向,更需要學校進行深入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章:
[1]朱永新.未來學校[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2]高傳奇.我們要這樣開展學校勞動教育[J].人民教育,2019(11).
[3]王飛.新中國勞動教育70年回顧與展望[J].教育史研究,2019(09).
[4]吳昌福.學校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缺失與復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