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根據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身體需要而設置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這一課程主要在理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生活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養,其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主意識;實際生活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師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作為評定學生能力優劣的標準,而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語數外這些學科則一直處于教學的重要地位,綜合活動課程則一直處于學校教學的邊緣地帶而始終得不到重視。但是,小學生正處在自身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長期保持同一個坐姿而得不到有效的伸展,這反而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許多教育學者也在積極尋找和探究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路徑,促進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發展。本文重點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希望能夠讓大家有所借鑒。
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的必要性
在一般的課程教學中,小學教育被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等不同的專業課程。不同的課程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教育部所指定的教材而進行知識講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與這些課程內容不同,其所針對的并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某一個主題,而是強調將各種知識進行有效融合并在實踐中獲得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在課程中,教師會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主題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當前,教育部規定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從生活實踐中發現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并且擁有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和感悟。小學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有效行動。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其不局限于某一具體學科,也不受制于空間的局限性,選擇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來幫助學生培養其社會實踐能力。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進行實踐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的現實情況而設計多樣相關的活動主體,引導學生思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聯系,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與此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在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創新,其能夠提供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二、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文本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就是借助于實踐這一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并且能夠認識到學習對于其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實踐是課堂的有效組成方面,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其能夠為課程規劃一個大致的方向并且將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總結而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將課程引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實踐依托于文本,文本依賴于實踐。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材與實踐的聯結并且合理分析和運用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將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小小護綠隊》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考察結果分析相關數據而了解小區綠化情況,提出合理化的優化小區綠化的建議,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小區綠化包括哪些方面?你了解所居住小區的綠化情況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主題。然后,教師要告知學生“小區實地考察綠化情況”的實踐活動,進而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制訂自己組的行動計劃并且進行相應的指導。在計劃制訂之后,教師則要讓各個小組進行實踐活動,實地考察并且記錄相應的數據。另外,學生則要根據自己所記錄的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發現小區綠化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且提出優化建議。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一些理論知識或者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只有學生擁有自主思維意識和能力,才能夠不斷突破原有的思維局限而不斷開辟新的知識道路,敢于去發現和面對未知的事物并且進行自我創造和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活動和創造的場所。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意圖時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一步一步去感受知識生成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漢字王國》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來增進其對于漢字的了解并且感受漢字的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培養學生對于漢字的自豪感。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對于漢字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這個問題,再讓學生按照共同研究的內容自愿組成興趣小組來討論研究專題和研究具體目標。然后,教師再讓各個小組課下收集和查閱相關資料,進而進行總結。各個小組在進行發言時要先說明本組的組長和組員,并且指出其記錄員、調查員和匯報員。隨后,匯報員則按照調查方式、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結果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有組織的調查和研究方式和自由的教學形式,教師真正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也在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自主意識。
(三)課堂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任何專業領域的知識和內容,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之中,進而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提煉而得來的。我們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必將運用到生活之中去打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所以,教師在講述教材中的內容或者是設計一些實踐活動時,一定要將之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的一些規則和方法。整個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每一個部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生在生活之中常常會忘了去發現和感知生活中的美,難以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則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而講授一些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的認知體系。例如,在《栽培小能手》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農作物并且了解與其有關的一些基本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觀察的能力和美化環境的能力。教師可以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和蔬菜都是誰種植的嗎?”作為導入,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隨處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植物和農作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仔細發現和尋找校園中的植物或者農作物并且說出這種它們的名稱和種植實踐、成熟時間以及營養作用等內容。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個新的教學科目,其剛開始在學校進行開展和實施。許多教師也是剛剛開始接觸這門學科,對于其沒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也沒有較多的實踐基礎作為輔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網絡技術的發展,則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些其他教師的教學視頻和教學總結,也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闡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總結這些教學經驗并且結合學生學校特點而探索別樣的教學道路,也能夠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來認識多樣的文化和多彩的世界。例如,在《我是“非遺”小傳人》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認識到保護非遺文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樹立學生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給學生播放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直觀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和特色。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一種文化遺產項目組成小組,進而讓各個小組自己制作相關的課件來進行展示。通過這種有趣的課件制作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樂趣并且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和相關知識。
(五)設計多樣游戲學習活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年齡還不太成熟,很容易被他人影響或者因環境的影響而做出改變。與此同時,小學生才剛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他們對于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喜歡去接觸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物。游戲,則恰恰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并且享受快樂。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自然能夠全身心融入課堂氛圍之中而感受學習的樂趣。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多樣的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能力的提供和進步。例如,在《網絡連接你我他》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正確認識網絡對于收集信息和與人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網絡的“利”和“害”,并且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小辯論賽”的游戲,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持方來互相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學生要不斷學習和收集新的知識和內容來武裝自己,進而取得勝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相對要依靠教師自己的能力和專業素養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自己設計活動主題和活動內容,研究和開發適合學生發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且逐步完善其自我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畢迎春,李雪梅.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的現狀及教學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6):154.
[2]羅彩云.基于問題意識培養的綜合實踐活動和諧課堂實施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8):114-115.
[3]曹妍.小學綜合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10):108-109.
[4]許燕.激發小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