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摘 要:在實施新課改理念的過程中,需要在設置符合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一套“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獲得課本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成績與實踐能力相融合,將教材與應用相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有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解決;構建;策略
一、 引言
當前,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相融合已成為教師教學手段的一個重要應用,這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收獲和進步。由于數學來自生活,卻又服務于生活,能夠對實踐生活帶來指導和輔助。根據傳統的高中教學模式來看,延續著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特點,教師通過簡單的應用即可構建知識結構體系,這不能直接、客觀地凸顯出教師和學生的價值,無法將系統的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全面融合,必然會導致數學教學的單調性、乏味性等。
根據我校數學教學的實踐經驗來看,構建“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符合現階段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一個必要路徑。對此我校創建了數學問題組的基本結構,即“教學目標與要求+基礎性思維訓練題+提高性思維訓練題”,具體來說,則是指在數學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基礎性或提高性等思維訓練,由此能夠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不斷的提高和進步。接下來,筆者對本校構建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操作流程、構建策略等展開一系列探討。
二、 問題解決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問題解決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是指在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的的前提下,對數學課堂教學實施規范化、有序化地管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來說,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在教師的督促、推動和鼓勵下進行實踐訓練,由此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構建問題解決高中數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有三個重要內容:
(一)強調師生關系互動
師生之間一定要密切合作、互相依存、彼此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師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地體現出來。
(二)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基于問題教學情境的作用下,學生能夠借助于課本或學習資料等,在教師的引導、同學的幫助下主動掌握課堂知識。
(三)凸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推動,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能夠為問題解決做鋪墊。對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結構體系,促使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 問題解決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模式必須要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進行實施,我校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設立了高質量的數學問題組,其對應的基本結構是“教學目標與要求+基礎性思維訓練題+提高性思維訓練題”。其中,教學目標與要求必須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的具體規定,然后對學生的學習設置清晰的目標,鼓勵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基礎性思維訓練題、提高性思維訓練題的側重點不同,分別是指基礎訓練、拔高訓練。
我校數學教師通過制定不同層次的問題組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即:“基礎知識梳理+題型分類解析+課時作業”。其流程是指: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梳理、整合、歸納,并結合課程標準,以填空作答的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由此能夠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②課前預習需要進行習題訓練,題型分類解析包括三大內容,即:例題訓練、追蹤分析、思維提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同一類型的題目進行歸納、整合,由易至難的順序進行解答,接著進行追蹤分析,由此能夠鞏固已掌握的新知識,然后安排學生對之前的訓練題型進行分析,了解其特點、解析思路、易錯點等,從而達到思維升華的目的;③課時作業分為兩種,即:基礎訓練、專項訓練,對于基礎訓練來說,側重于基礎練習,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專項訓練來說,側重于拔高,能夠讓一些有潛力的學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要營設良好的問題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要凸出引導者的作用,尤其是在設問環節,一定要體現出問題的層次化和多樣化特點,鼓勵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并結合學生的基本能力、學習水平等進行問題解答,幫助學生步步提升、層層遞進。關于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來說,一定要有一個檢驗和修正的過程,以便于學生對解題過程中存在的錯誤進行及時修正,確保今后在解答同類題目時避免出現類似錯誤。例如,在《概率》教學中,教師以學生購買早餐為實例,制定相應的問題組,為學生構建客觀、真實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對概率的概念、運算等進行分析和探究,由此能夠加深學生對概率的理解和掌握。
四、 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完善提問模式
在高中數學教學問題解決模式中,教師一定要完善提問模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多樣性和趣味性,便于吸引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具體來說,提問類型包括三種:啟發性、探究性和引導性。對于啟發性提問來說,需要凸顯出問題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思考興趣,另外,也需要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融合,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對于探究性提問來說,需要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創新想象能力,明確學生的思考思路,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性的探究,對于引導性提問來說,需要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能夠促進問題解決的內遷和轉化。
(二)明確設問目的
我校在編制問題組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有效的推進,便于學生有序地進行運算、解析和總結。每一個解題過程都是按照預先的思路進行推進的,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背后都有不同的目的,一些是為了考查學生的基礎掌握能力,一些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等。高中數學教師在構建問題解題模式的過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層次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規律,以便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成績等進行有效的評估。當然,明確設問的目的還存在一個更直觀的優勢,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有挑戰性,讓學生在成功解題之后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解題的快樂,由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幫助學生積極地看待習題訓練,由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靈活利用“問題”
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根據傳統的教學理念來說,大部分教師都會通過直白、通俗的講解方式進行授課,不過問題解決模式能夠使解題過程變得更加有趣、生動,由此能夠培養學生的解題興趣。對此,靈活利用“問題”的目的是讓解題的手段變得靈活一些、有趣一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的方式進行解題。當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其解題思路不會受到限制和束縛,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表述、解題方法等方面得到一些教學效果的反饋,對增強高中數學課堂質量帶來的幫助。例如,在《向量及其運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預習和探究,鼓勵學生質疑并進行課堂交流,然后通過學生討論獲得解題方法,并在教師的啟發下去驗證解題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朝著正確的方向轉變、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和生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強化學生思維
學生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這是教師無法想象的,對此,教師一定要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利用一些科學有效的方法真正地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正確判斷對錯,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變得更有趣味性。問題解決模式的構建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最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這一點在新課改教學中得到了證實。
(五)有機融入小組合作機制
高中數學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交流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吸納每一位學生的合理建議。具體來說,在小組的劃分及核心組員的篩選方面,一般每組學生的數量約6~8人。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考試成績、智力水平等對其劃分成四個層級,即:A、B、C、D,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對其分組,由此能夠增強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意識。然后教師在兩個相鄰的班級中設定一個輔導單元,教師根據自愿、擇優等原則挑選出8名成績優越、樂于助人的學生擔任輔導單元組成員,安排他們負責相應組員的學習,并結合小組成員的成績變化,進行小組調整。確保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能夠有序地開展下去,并對各組成員履行作業的具體情況進行督促和管理。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利于教師開展層次化的教學活動,而且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得到輔導和幫助,教師僅僅是發揮主導作用,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大大提升,有利于組員之間的密切交流和團隊合作,由此能夠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五、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課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問題解決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邏輯能力。那么在構建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編制數學問題組,而且也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小組合作、啟發性提問、思維引導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動態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通過從中獲得的一些反饋建議對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等進行優化和改善,確保學生的解題思路更清晰,為幫助學生高效學生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莉娟.談高中數學教學中自主互助教學模式的構建[J].才智,2014(9):89.
[2]楊磊.高中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的構建[J].中國新通信,2017(2).
[3]席潤粉.“自主互助”型課堂教學模式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流程的建構[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10):43.
[4]何小波.“自主互助學習型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初探[J].成功:教育,2009(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