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普遍不足。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幫助學生培養出一定的審美能力,對于之后素質教育的展開以及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總結了語文學科美育的主要功能,接著結合具體實例從六個方面(語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思想寓意美、意境美以及結構美)解讀分析小學語文課文中審美的主要表現形式。最后,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做好審美教育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
德國哲學家康德將審美能力看作道德的象征,黑格爾則將美與人的解放相聯系。審美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實現人們對于整個物理和人文藝術世界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使人在思想上變得更加高尚與積極。21世紀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審美能力的形成對于整個素質教育的成敗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語文作為傳遞語言價值的學科,是人文主義素養形成的關鍵,因為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現“人之為人”的最好的形式。人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延伸總是伴隨著語言世界的拓展,同樣,語言世界的拓展也無法離開精神世界的充實。但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教育模式背景下,部分教師忽視了語文教學本可以承擔的審美責任,而將課堂變成了單純地灌輸應試知識、應付考試的渠道。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語文學科美育的主要功能,接著針對課本文章中的美育部分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 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以美啟智,開發創造能力
語文教育中美育與智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對古今中外名家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在充實自身心靈世界的同時,獲得對語言運用方法、思路以及規律的提升,從而豐富自己運用語言去針對美的事物進行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在很多知名教育家看來,美與邏輯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理性思維的成長與進步,離不開語文審美教育對于學生語言理解和文字鑒賞能力的提升。
(二)以美育美,陶冶審美情感
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我國知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審美教育從本質上是指,將美學中的原則,運用到教育中,形成以陶冶情感為主的教育方式。語文學科之所以成為審美教育的前沿陣地,與它語言中富含著情感有關,審美的過程就是感受共通情感的過程。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其中所富含的情感而達到,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形成完善人格的使命。
(三)以美育啟善,完成語文德育任務
通過審美教育,使得學生將強迫性的社會倫理道德要求與內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統一,進而可以將外在的倫理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認同行為,實現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統一的結果。通過對美的感受,幫助學生在一種自覺、愉悅的環境下感受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從而實現“以美儲善”的目標。
二、 六大方面看語文課文中的主要審美內容
(一)語言美
漢語言經過上千年的淵源流傳,其形式優美且內涵豐富,具有豐富細膩的表情達意功能。以詩歌為例,其語言往往精巧、凝練、傳神并且具有很強的韻律,學生在仔細的推敲品讀過程中可以切身的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
以古詩《小池》為例,本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卻具有鮮明的節奏、豐富的內涵,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細流、泉眼、樹蔭、荷葉、蜻蜓等意象,其中“惜”“愛”“尖”“立”四個字更是準確地把握了小池中景色的基本特征,將一張轉瞬即逝的畫面刻畫得栩栩如生,一種生動、細膩、清晰、活潑的畫面感油然而生。
(二)情感美
情感是作者進行文學創作時的最主要動力和思想的源泉。相較于現實世界而言,文學作品中世界中的情感往往更加豐富、形象、飽滿、深刻,展現出作者的喜怒哀樂。藝術的發展是情感所驅動的,借助于文學載體,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通的審美體驗,獲得審美的愉悅感。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往往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熱情的歌頌真善美,注入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感。以三年級上冊的《秋天的雨》為例,“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運用擬人的手法,給下雨這一自然現象注入了人的靈魂,在不知不覺間秋雨躡手躡腳地來到我們身邊,同時也打開了秋天的大門,“你看,他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借助于細膩、飽滿、優雅中又帶著一絲調皮的筆調,將作者對秋天景色的喜愛之情傳遞給讀者。借助于這些包含著作者豐富情感的閱讀體驗,學生們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大自然獨特的魅力,可以激發他們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自己周圍的景物,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形象美
借助于豐富飽滿的形象的塑造來達到抒發作者情感也是課文中常見的方式。以《桂林山水》一文為例,作者圍繞著桂林的山與水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原本抽象的語言還原為具體生動的畫面,將漓江綺麗娟秀的山水畫卷立體的展現到讀者面前。
小學課本中同樣構造了大量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對于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在《將相和》中使用對比的手法將藺相如臨危不亂、機智勇敢的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少年閏土》中,天真可愛、淳樸活潑的閏土定可以給同樣年齡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思想寓意美
思想作為人類活動最偉大的結晶,在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幾千年來形成的主流的審美體驗。借助于語文的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認識種種深刻的思想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往往借助于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達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人生哲理。以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天地《小白兔與小灰兔》一文為例,小白兔與小灰兔都在幫助山羊伯伯收白菜,到了收獲季節小白兔與小灰兔卻做了不同的選擇,小白兔選擇了白菜籽小灰兔選擇了白菜,等到后來小白兔用種子自己種出了許多大白菜,報答了老山羊。這里所表達的思想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技巧,才能在未來真正地收獲成果。
(五)意境美
“意”是指作者主觀想象出的構建,而“境”則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借助于“意境”的構建,作者可以傳遞給讀者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以著名作家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為例,通過對村莊風景人情的描摹——“茅屋”“孩童”“小溪”以及“蓮蓬”等等,把我們身臨其境班的帶入到這農家生活中來,感受現代社會中難以體驗的獨特意境。
(六)結構美
結構充當一篇文章的“骨架”,沒有結構的文章只能是松散的、不成形的,對于作者來說如何巧妙的選取平衡文章的結構,其中蘊含著很高的美學要求。小學語文中的課文多為記敘文或散文,其文章結構往往較為精練,上下文思想連貫,便于學生理解。以《爬天都峰》為例,其中的主要敘事結構為:“我”起初感受到天都峰的畏懼——遇到一位老爺爺和他一起登山——奮力爬山的過程——最終成功登頂——與老爺爺相互道謝,最后,借助爸爸的口吻點明文章主題——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 針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建議
(一)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審美觀,鼓勵審美差異化的存在
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被感受時卻是主觀的、個性的。審美作為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表現出個人內心復雜的情感體驗,往往會有很濃厚的個性化色彩;“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亞心中卻不一定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其生命價值不僅僅來源于作者的創作過程,同樣,每一名讀者對作品的個性化體驗和感受也蘊含著重要價值。不同的審美經歷、不同的審美感悟能力、不同的審美需要共同決定了不同人對于同樣作品美的感受不一定要是相同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往往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針對新接觸的事物也往往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如果我們過分想要用教師的審美體驗強行替換掉學生的主觀感受,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審美是主體與主體的對話,可以引導但不要強制學生接受教師的審美體驗,給學生在課堂上留足自由發揮的空間、自由解讀的權力,激勵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二)注重將美育與德育以及智育相結合
真、善、美三者之間有區別,但又相互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主體。善與真共同構成美的前提,同樣,真與善發揮到極致便是美本身。美作為一種實踐產物,是在自覺自由環境中符合目的性和規律性進行的創造。正是這種合目的性和規律性將美與真、善聯系起來,三者共同構成人類內在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審美的教育,能讓學生將強迫性的社會倫理道德要求與內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統一,進而可以將外在的倫理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認同行為,對于未成年人完善人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美
在實際中如何激發學生對美的興趣呢?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趣味性是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最好方式,往往來自他們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運用教學方法將抽象的語言適度還原為兒童所能接受的方式,構建更加貼近兒童想象世界的審美形象,引導學生主動去探尋美。在趣味性的引領之下,學生完全出于自愿的情況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愉悅性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方式。美的體驗作為一種無功利的追求,將我們從理性的牢籠中拖出,運用最原始的情感去感受最真實的狀態。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審美帶來的愉悅,他們就可能主動將課本中的內容作為審美對象去自覺地進行感受和審視。
四、 結語
審美教育從來都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對于語文這種富含人文主義語言的學科來說,其教材中無時無處不在體現著審美的內容。教師作為課堂審美的第一主體,應該在引導學生感受“美”的同時,給學生留下足夠想象的空間。并且,應結合小學教學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的接觸美、感受美進而愛上“美”。希望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更加重視審美教育,通過小學期間的審美教學,為將來學生全面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5):96-101.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15-17.
作者簡介:盧東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紫蓬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