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
摘 要: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是當下思想政治教學四個核心素養教學的首要任務,議題式教學策略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策略,基于議題式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主同素養,本文擬通過深化政治認知、內化政治感情、強化政治意志這三個方面來論述議題式教學是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的。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現今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政治認同素養在政治學科四個核心素養基于首要地位。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有多種途徑,但議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一種有效的方法,議題式教學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中建議的教學策略,本文擬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議題式教學來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議題式教學是以議題為主線,利用真實而復雜的情境為載體,以序列化、遞進式議題為紐帶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中,可以從觀點的選擇、情境的設置、議題的落實等方面來實現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一、 以觀點為議題,深化政治認知
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要讓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就要深化學生的政治認知。讓學生深化對理論的認知,明確理論的來由就能讓學生形成認同素養。通過議題式教學,以觀點為議題可以深化學生的政治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議題式的教學議題是前提,要以觀點為議題,通過議題的設置幫助學生獲取對政治制度、政治理論、政治理論的理論認知,幫助學生深化政治認知,并能轉為自身行動的依據。
在議題式教學中,要以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制度”“政策”“理論”為觀點來設置議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這部分“純理論”知識往往都是一語帶過,沒有幫助學生理清理論,講清理論的困惑,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不能真正做到對這些問題的認知。如《經濟生活》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等問題;《政治生活》中的黨的知識、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文化生活》的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道德建設等。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如果還是用以往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來講解,學生是很難形成政治主內的。以往教學方法并不能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課這些。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把這些“純理論”知識,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議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困惑之處,了解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通過議題式教學的開展,來糾正學生思維偏差,講清、講透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從而幫助學生深化政治主知,形成政治認同。
例如,教師在教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時,教師為學生開展一場“求同存異”的討論會,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的含義進行闡述。首先教師將學生平均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先進行內部探討,對該理論進行自定義,并舉例說明。然后讓三個小組各自闡述自己的理解,并通過“辯論”的方式,讓其他小組成員認同自己的觀點,并合并到自己的小組內。最后根據每個小組最終人數確定獲勝組。該議題方式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能夠對理論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當學生對議題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針對學生討論內容進行升華,讓學生意識到國家政治理論的正確性、針對性與先進性,以及該政策對國家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認同感,讓學生的愛國主義進一步增強。
二、 以事實為情境,內化政治感情
政治認知強調客觀理性地反映政治現實,而政治感情則看得學生的內心感受。為了內化學生的政治感情,教師在運用議題式教學中要注意用好事實性資源,充分運用上游資源,以事實為依據,構建真實、復雜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到議題的情境中。通過真實情境展示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成就,認識到中國特色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等可以給國家、給民族帶來發展,實現振興,從而讓學生內化為理性的政治情感,實現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
議題式教學中構建真實情境要注意構建歷史情境,利用真實的歷史事實實現。例如在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為開展議題式教學,筆者設置了“歷史回眸”這一真實的歷史情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他仿照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當時全國成立了幾百個政黨,結果選出的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最終在1949年和共產黨合作實行了多黨合作制。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學生明白了多黨合制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如何來的,體驗了當時選擇這個制度的合理性,最終認為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了這個情境體驗后,學生在后面開展的議題討論時就能內外為政治情感,從而更好地開展議題式教學。
以事實為情境,除了構建歷史情境外,還應關注現實情境。在開展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最新時事材料,解析國內國際形勢,通過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增強議題式情境的針對性、實效性,使學生在真實的現實情境中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比如在進行“消費及其類型”這部分教學時,筆者就介紹了消費的新類型“無人超市”,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引入了“墨子號”衛星的升空、國產大飛機的首飛、“北斗”導航衛星等我國重大的經濟發展成就,這些重大的經濟成就是現實的情境,在構建現實的情境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巨大的成就,能在內心感嘆我們偉大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完全可以實現民族復興的,從而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再比如,學生在學習“正確的消費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入當下流行的“直播購物”“明星帶貨”等案例現象,并根據高中生的生活現狀,對不必要的消費品進行篩選,向學生展示反面例子等,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正確消費觀的重要性。通過該方式,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進行消費與管理,并根據自身的不良消費記錄進行消費心理分析,清楚地認知自身的購物能力,同時也能夠樹立良好的經濟觀念,感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對國家的向心力。
三、 以價值為主線,強化政治意志
議題式教學中,議題是關鍵,開展議題式教學根據情境設置好若干個議題來展開教學,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當中,議題的設置往往能起到價值澄清,堅定政治意志的獨特作用。通過議題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定政治框架內的價值認同,從而有意識地轉化為自己的政治行動。在我國現階段,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各種價值觀相互碰撞,從而對青年學生思想的形成造成影響,對于學生來講如果沒有對各種各樣的文化或價值觀有清醒的認識,就會在復雜的文化沖擊中迷失自我,從而沒法真正形成政治認同,因而在開展議題式教學中設置有沖突性的議題,創設有爭議性情境,并且讓議題能夠序列化、遞進式的推進,從而幫助學生經歷批判思維的過程,才能讓學生認同基本觀本,從而實現有效的價值引領。
在實施議題式的教學中,議題的設置不能脫離實際,但也要緊密聯系實際,比如可以設置“營改增為什么對企業是有好處的?”“你是如何看待機器人時代的”“共享經濟能否真正共享”等。筆者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堂的議題式教學中,筆者以華為集團在19年面對美國的制裁為情境,針對學生對于我國為什么要融入經濟全球化?為什么不能對美國的企業實施同等的措施?在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時中國應怎么辦等學生的困惑時,我組織了學生探討了系列話題:在英國脫歐、歐洲越發的走向保守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是不是進行不了了?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那為什么美國現在要逆全球化(美國退群TPP)?在各國反全球化時,中國為什么還要深入擴大開放,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些問題表面上都有內在的沖突,但實際上隱含內在的價值主線——我國提倡合作共贏,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以上系列問題的設置,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甚至在課堂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學生在對這議題的爭論、解答的過程中,對經濟全球人是人類發展的趨勢有了深入的了解,認識到部分發達國家的逆全球化過程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掩蓋其深刻的經濟發展問題,雖說喊著反對全球化的口號,但實際上仍然是要主導全球化的進程,仍然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替罪羊。在對這些議題的解答中,學生也明確了中國之所以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為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積極承擔國際責任,體現了大國擔當,以自身的改革發展來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從而實現全球經濟結構的轉變。從這個課題的實施中,筆者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學生的變化,從疑惑轉向明白,議題的設置中貫穿價值主線,學生在議題的討論解答中不是簡單灌輸,而是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達到辨析、選擇、遵守,從而實現對我國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認同。
四、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提旨:“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實踐證明,基于議題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是有效的方式,通過議題的設定,真實而有效情境的設定,序列化議題的開展,讓學生在政治認知、政治感情、政治意志等深化政治認同,從而讓學生將政治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的層式架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8(10).
[2]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的線式架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8(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下箈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明光.關于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