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正在加速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師實施網絡直播教學行為需了解和掌握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和平臺特征,并轉變角色作用,具有個性化特征。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過程。主題式信息化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是初中生物學網絡教學設計重要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網絡直播教學(直播網課);初中生物學;主題式信息化資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傳統教育教學的觀念與模式、內容和方法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初中生物學的內容相對抽象,要求傳遞的重要概念較多,由于線下課堂時間較為緊張,近幾年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更多是學生在課下利用零碎的時間通過平臺的資源進行預習和復習,以提高學習效率,常見的網課資源有錄制好的微課和慕課等。
在教育信息化進一步成熟的新背景下,網課早已成為了師生的必修課程,也引發了許多教師對網絡教學的研究與新思考。當錄播的學習資源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時,網絡直播教學(直播網課)因其適合師生在網絡上進行良好的實時互動教學,往往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很快成為許多教師新的共識并進行嘗試。本文是筆者根據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融合情況,結合自身網絡直播教學的實踐,對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的流程與資源設計進行經驗分享和思考。
一、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流程中的融合運用
(一)課前
1. 教師方面
(1)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的技術和平臺特征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業的在線教學課件制作與使用平臺。筆者進行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選擇了在線實時雙向交互功能較多的課件平臺,在網絡直播教學過程中會有更豐富的教學互動形式,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和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選擇課件平臺時還應考慮開放、協作、共享等因素。
目前網絡直播平臺的選擇相對較多。筆者認為教師應有所了解,在選擇網絡直播平臺時要以實際效果為主。網絡教學具有個性化特征,如筆者直播網課與課后個別學生的輔導使用的就是兩個直播平臺。簡言之,教師應根據師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網絡直播教學的平臺,應盡量避免短時間內頻繁更換直播平臺而造成學生與家長的適應困擾。
(2)信息化平臺與課前學習任務的融合
筆者在實踐中常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臺,在課前向學生提供初中生物學課程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羅列學生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思考自主學習后的問題困惑,一起提供給學生的還有相關配套資源包括微視頻及各種輔助資源等,并根據信息化平臺實時關注和了解學生預先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
(3)共性的必要準備
網絡直播教學對于初次接觸的教師來說,一般要進行必要的學習與準備。除了終端電腦、麥克風、穩定的寬帶等必要硬件準備之外,還需進行提前的測試,初次接觸者應全程試講和熟悉操作,才可在直播時更好地把握節奏,達到好的直播效果。此外,因網絡直播教學有賴于家長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及時和詳盡的通知也是有必要的。
2. 學生方面:利用信息化平臺提高課前學習效率與效果
在教育信息化教學中,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的課前學習環境也轉變成了網絡環境,此時一些初中生物學的虛擬仿真體驗實驗和探究、調查任務就比較適合利用信息化的平臺發布給學生作為預先學習的資料。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完成相應的模擬實驗、調查任務,還可完成探究的任務環節(如實時拍照上傳其設置的對照實驗等),生成問題困惑提交信息化平臺等,為上(網)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課中
1. 教師方面:轉變角色定位,巧用信息化技術
教學過程是與線下教學最大的不同,網絡直播教學全部是依靠信息化技術,此時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要充當好主播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將所要用到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模式,以適合學生的形式使學生參與課堂。比如初中生物學“昆蟲的發育方式”環節,筆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了由學生在線觀察一些昆蟲不同發育階段的圖片,并授權學生在線進行排序和歸類的方式(需在有雙向互動功能的課件平臺進行),讓學生很自然地發現了此類昆蟲發育的共同點,較好地掌握了昆蟲發育方式的生物學名詞概念。
在網絡直播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熟練掌握課件和直播平臺的控制、授權工具以掌管大局,掌控學生學習的總方向,監控學習的效果,使學生能真正接受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活動各環節的任務和方式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比如需實時關注學生的留言反饋(目前較常見的直播網課實時互動方式),需培養教學機智以應對網絡直播課堂的各種狀況等。
2. 學生方面:利用信息化平臺增強自主性學習
學生在直播網課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跟隨教師引導,逐漸把自己融入課堂中,由教師引導和授權完成各種互動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進行課前學習,然后將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整理,在課上將疑難問題以信息化的方式反饋給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探究,從而解決疑難。比如,在“人的性別遺傳”一節,因內容聯系學生密切關注的生活與社會實際,筆者通過信息化平臺布置合適的課前學習任務,學生在課前就形成了許多與課題有關的知識與問題,在直播網課學習時,形成了比較熱烈的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并最終自主關注和學習性別遺傳的知識,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筆者認為隨著教育信息化平臺的進一步升級和成熟,此種方式會成為網絡直播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三)課后
1. 教師方面: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多功能性和高效性
對于信息化教學來說,課后任務主要也是在網絡環境中完成,教師通過教育信息化平臺對每個學生進行作業發布與批改、課堂資源的發布、綜合評價、大數據分析、精準輔導等等,可實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及時的、多元的回應,還可以和家長精準共享、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初次接觸網絡直播教學的教師還可通過回看課堂實錄等形式對自己進行反思,參考各方反饋,對自己的網絡直播教學進行自我評價與調整。
2. 學生方面:利用信息化平臺解決問題的便捷性
除了完成正常的練習任務外,利用信息化平臺對學習內容進行整理和反思,還可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回看課堂實錄、查找資源、尋求教師的幫助、查看等,即在教育信息化平臺中,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方式擴大化。
二、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資源設計中的運用
教師網絡直播教學的備課環節除了完成上文所述的一些課前準備環節,主要還是要對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適合網絡直播的設計,雖呈現的方式和內容有所不同,但教學目標與線下教學是一致的,即要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并最終將教學設計轉化為深挖教材、分析學生、鉆研課程標準、設計教學過程。筆者經過實踐,認為初中生物學的網絡教學設計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在于主題式信息化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筆者主要以“健康的生活”主題為例,陳述資源的開發特征以及運用信息化技術和平臺的情況。
(一)系統性
筆者所設計開發的是“健康的生活”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借助信息化的技術和平臺,制作編排成相關的教學資源,具有系統性的特征,從教師備課時所需的資源,到網絡教學活動時所用到的資源,再到課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測的資源,均有所涉及,屬于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師生使用的資源搜索方式可以有兩種:如從用途的角度,筆者將信息化教學資源分為三個部分,即教的資源、學的資源以及其他拓展資源;從單元內容角度,筆者將該主題的信息化資源設計開發成傳染病與免疫、安全用藥與急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三個單元的內容。
(二)直觀性與趣味性
感覺是人們接收信息的第一途徑,網絡學習因其虛擬性,更需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可利用較新的教育信息化技術制作更多體驗增強型的直觀資源,如使用AR(增強現實技術)讓學生對細菌等病原體結構有更深刻的認識,該技術也很適合初中生物學的觀察實驗和探究實驗的資源制作,如花的結構、人體心臟的結構的AR資源等。同時,資源還應盡可能考慮趣味性,比如用卡通化的B細胞和T細胞的角色動畫設計讓學生在興趣的學習中理解掌握人體免疫的相關知識。
(三)交互性和共享性
教育信息化發展至今,資源的制作已越來越重視在線實時的雙向互動,如筆者利用現有的在線課件平臺和技術制作的關于急救內容的課件,可實現學生在線操作的互動學習功能。課前和課后學習互動則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臺來實現,同時更容易的分享和共享也是資源體現信息化新發展的特點。
(四)擴展性和開放性
筆者起初對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是基于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開展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實踐,發現往往要將適用范圍擴大,因此很快以課程標準作為網絡教學設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針對病原體為代表的抗原和人體產生抗體的機理進行了信息化資源的擴展,滿足了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使用教育信息化技術設置可學生可擴展搜索的平臺,讓資源具有開放學習的特點。
三、 關于網絡直播教學的其他思考
筆者認為線上教育教學和線下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盡管一線教師進行網絡直播教學在初期可能存在一些經驗不足的情況,但學生和家長的需要與支持是我們一線教師最大的優勢和動力,與時俱進就能摸索出教師個性的直播網課風格。因此,網絡直播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可以是一線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而應用于初中生物學網絡直播教學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也是筆者想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注釋】
崔鴻.《信息化環境下的生物學教學》講座資料,2020.04
參考文獻:
[1]楊青.初中生物學數字教材的資源研發與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5(8).
[2]張冉.初中生物學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6).
[3]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顏穎鋒,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