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波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我國核心價值觀的表現。當代少年兒童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在小學語文基礎教育中,應該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加深與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品質,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 價值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培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魅力。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并不盡如人意,學校側重對學生的知識傳播,忽略了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培養。學校作為教育、傳播知識的機構,有責任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長河中,形成了我國特有的道德素養、思維模式、價值觀取向和民族民風。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是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政治、思想、經濟等各種非物質與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更是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根本。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有責任擔任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讓學生通過誦讀經典詩詞、開展國學教育特色的活動,讓學生們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愛祖國、愛老師,孝敬父母、團結友愛、自律自強等優秀品質,為社會做出貢獻。
學校教育需要積極上進的文化思想,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內容、以強化教育思想為教育理念進行德育教育特色為主的學校活動。
學校通過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課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全方面提高教師的教育質量。以教育為途徑、管理為手段、活動為載體,通過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提升,給學生奠定基礎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人格、智慧和道德的健全,從小樹立正確價值觀、自信心,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以頑強的意志、良好的風范投身于社會中,為祖國做貢獻。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中華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優勢,對發展和延續中華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脈、提升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學生需要樹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獨一無二。中華文化生命力強,歷史悠久。學校有必要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對傳承文化本身有積極的意義,對學生的成長也是有益的。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
對于學生而言,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在成長中得到了健康的精神養分。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中華民族獨創的文化傳統具有自新能力,將民族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我們可以同時吸收和消化外來的文化。有效的學習也為學生提供創新精神和意識。
(三)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傳統文化的培養,使學生們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影響他們自身成材,事業順利以及關系到我們國家發展的大問題。如前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記錄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演變,滲透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三、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現狀
傳承是對文化最好的保護。語文就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小學則是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在小學語文新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通過語文課程的熏陶,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們逐步形成健全的個性和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在目標中指出,學生應該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強調了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重要性。目前,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還不夠完善,教育內容過于形式、片面,教育方式較固定,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很枯燥乏味,對于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濃厚。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怎樣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四、小學語文中傳統文化的導入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蘊涵著極豐富的人文內涵。當我們走近語文課堂,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著眼于傳統文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把文章包含的思想與道德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禮儀。把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進語文教學中,并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一)培養對漢字的興趣
漢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化根基,中華文化以文字的形式留傳了下來。中華文化通過學習漢字,才能扎根于中國人的心中。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一文中,漢子“貝”,甲骨文中“貝”就像貝殼張開的樣子,人們喜歡貝殼,就用它當錢幣,很多與錢有關的字都用的“貝”字作偏旁,比如“賺”“賠”“購”等,語文老師在寫字教學時,要激發學生對寫字的興趣,對漢子的熱愛。
(二)感受詩歌美文的美妙
古代詩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如果機械化的背誦,就使得學習變得枯燥,老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清明》一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簡單介紹一下詩歌大意,然后讓學生們拿出紙,根據理解的意思畫出詩中描寫的場景,在古詩文的學習當中充滿了趣味。
(三)了解我國傳統節日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傳統佳節寄托著人們的希望。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中提到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個節日背后都有自己的淵源,傳統節日寄托了人們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小學語文教學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與探索
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一起體驗和探尋文中所蘊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漢字的一撇一捺都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烙印。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深刻理解人生的哲學和智慧,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良好學習習慣,形成一絲不茍的態度,感悟傳統文化的美德與內涵。
隨著傳統“填鴨式”教育觀念的改革,教師在思想上跟進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們主動自覺地學習,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進行小組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習課文的效率。
在學習小學語文時,課堂上教師可以多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還可以借助這一工具使課堂學習生動不枯燥。同時,增加情境教學,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由更深刻地理解。
六、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是教師在教學中肩負的重任,通過課堂的學習與實踐,將教學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讓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學習豐富的知識,做好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為學生們開拓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齊麗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中華文化的引入與教育方式創新[J].信息記錄材料,2018,(8) :220.
[2]路生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7,(7)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