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婷
摘 要:根據新英語課程標準的五級目標,教師要通過實踐研究總結一套適合如今初中生的閱讀教學策略。而思維導圖具有可視性、發散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和圖像化,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合作學習以及分析閱讀材料的積極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閱讀教學的效率,打破了應試教育背景下“自下而上”的傳統閱讀教學,真正意義上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能,為英語教學的長足發展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和養分。
關鍵詞:新課標;思維導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新課標下思維導圖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結合
(一)新英語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
新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在九年級時要具備的閱讀能力為:根據構詞法猜測生詞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分析文章結構找出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上下文的邏輯關系;讀懂不同文體的讀物;積極參與并體會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或策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策略和技能。而初中生目前閱讀學習的特點是,閱讀容量大,內容復雜,體裁多樣。所以,結合初中生的閱讀思維特點和教材的培養方向,新課標為我們有效的閱讀教學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積極作用
第一,思維導圖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對文章的整體分析,找出主旨,剖析文章結構以及提煉文章所傳遞的思想。第二,制作思維導圖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創建性思維和理性的推理能力。第三,思維導圖多彩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有利于營造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四,思維導圖可以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只有在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不斷交流融會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閱讀的有效性才能夠得以充分的體現。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
(一)思維導圖應用于課前導入
產生閱讀的行為建立在具有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明白了閱讀的方向才能保證有效的閱讀,所以筆者在課前會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文章話題展開討論,再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促進學生構建他們的思考過程并幫助學生總結思考的結論。
案例一:
圖1是筆者開展頭腦風暴前設置的開放性問題,學生在這一環節積極踴躍地與大家分享各自在音樂方面的喜好,討論后由筆者將學生的結論進行總結并繪制成思維導圖,如圖2 所示。
(二)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脈絡
人教版英語從八年級開始每個單元多了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課文的內容也高于學生現有的閱讀能力等級,對比傳統閱讀教學的效果,筆者打破了“自下而上”的閱讀教學模式,通過思維導圖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脈絡,為閱讀教學的下一層級的目標建立基礎。
案例二: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Unit 13 Section B 2a—2b 閱讀課為例,讓學生閱讀文章第二段,并完成下列思維導圖。
本課第二段以一個民間的發明創作為主題,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①這一段的主題人物是誰? ② 她創造了什么? ③她用什么材料制作?圍繞這三個問題,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完成這一段落的思維導圖,而筆者提出問題并構建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也為將來學生自主分析文章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模板。從筆者發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到完成思維導圖這一過程總共耗時5分鐘。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一段落的主要內容,而且筆者刻意將目標語言以挖空的形式呈現,是為了讓學生對目標語言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為閱讀課的精讀環節做好鋪墊。
(三)借助思維導圖簡化大容量閱讀素材
閱讀就好像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意圖才能吸收輸入的信息。而現在初中生面對的基本都是大容量的閱讀材料,如何高效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及發展方向成為一個難題。筆者運用思維導圖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將復雜的文章進行簡化和壓縮,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消化的信息量明顯增大。
案例三: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Unit one Section B 2a—2b 閱讀課為例,筆者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每一段的主題句或總結其中心思想,畫出思維導圖的第一層級,如下圖所示。
筆者繼續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每一個段落,并預設不同的任務。比如要求學生用幾個關鍵詞總結第二段的主要內容,同時創設思維導圖的第二層級,如下圖所示。
最后對每一段落的第二層級進行具體說明,完成這一層級后就呈現出整篇文章的脈絡。如下圖所示。
思維導圖的邏輯性很強,它能夠啟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激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Joeran Beel, Stefan Langer, Georgia Kapisaki, Corinna Breitinger, Bela Gipp.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User? Modeling Based on Mind Maps[M]Springlink,2015.
[2]劉艷.你一學就會的思維導圖[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