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揚
摘?要:我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啟蒙階段,對學生知識普及和身心全面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中,小學音樂教育在所有課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針對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啟蒙,則成了當代教學方案的研究課題。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身心發育不全面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于是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將這種新穎的教學理念貫穿到學習中,將“趣味”與教學融合,從雙向出發達到高效率的教學成績,這也是本文所要探索討論和發掘的方向。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趣味性定義;策略探析
一、小學音樂教學概況分析
從我國的傳統教育體制看來,重要的課程在課時安排上相比較音樂這類藝術類課程要多,小學音樂課一般都是按照一周一兩節的安排進行教學,小學生們因為課時少的安排對于音樂課起不到重視的作用,而且在考試中,音樂也不作為一門主考科目存在,這更讓小學生在傳統義務教育的體制下,對于音樂的重要性有所忽視。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都是書面的基礎理論,學生想要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還是要結合實踐,而音樂課時分配的又少等一系列因素,都造成了小學生對于音樂課的不重視。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缺少創新,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缺乏趣味、靈動性的行為,小學生能否在枯燥的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提高對知識的渴望,一部分也來自于教師的授課方式,如果教師只是在一味地做知識的“搬運工”,那么處在被動地位的小學生就很難從音樂知識中領會到真正的含義,甚至會對某學科產生偏科的問題,所以調動教師們在音樂教學中的積極性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問題所在,在音樂知識中融入“趣味性”,在教學方式中提高情境和生活的創造性,才可以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愛上音樂。
二、小學音樂趣味教學的定義
趣味性教學就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小學生本身很容易思想不集中,在課堂上如果沒有能引起小學生興趣的知識點,小學生很容易就會走思,而增強趣味性教學,將趣味性融合到小學音樂教育中,可以在結合音樂知識相關的趣味元素的同時,將音樂與民族歷史背景、審美鑒賞、自然風俗等各種知識聯合到一起,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面,既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還可以從音樂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廣泛的知識積累。趣味性音樂教學可以增加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小學生知識,在小學音樂中滲透趣味性教學模式,是在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到知識。
三、融入“趣味性”教學的應用策略和建議
針對我們本文的課題,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趣味性”,讓學生可以自發地去喜歡音樂、熱愛音樂。對此,我們有以下的一些建議:
(一)將生活趣味植入教學,增強小學生的情感互動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和載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增加生活的元素,兩者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小學生從熟悉的領域探索音樂的未知,又可以在教學中讓小學生得到生活經驗的啟發。小學生具有很好的發散性思維模式,他們可以將生活中的情境聯系到一起,而在音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加入生活中他們熟知的場景或者事物,更方便小學生對于音樂樂理的接受。例如,在練習發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描述海浪的聲音,在唱《幸福拍手歌》的時候,按照歌詞描述的動作進行互動,這些都可以加深小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印象,從而更方便小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吸收和理解。
(二)創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有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速度,保證課時的完成量,會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小學生,導致了有些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抵觸的情緒,這跟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分不開的關系,當小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狀態的時候,學習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會受制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發揮。所以,普及“趣味性”音樂教學,調動小學生的靈動性,在音樂教學中設定特定的情境,將小學生帶入情境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小學生學習《國歌》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小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歌曲里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述紅領巾的故事,貫穿具有代表性的烈士的英雄事跡,這樣可以更加深小學生對《國歌》歌詞情感表達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在英雄事跡中受到熏陶。
結束語:
“趣味性”音樂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還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藝術培養中提高小學生的鑒賞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利用趣味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優勢,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童琳.從人本主義教育角度探析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措施[J].戲劇之家,2016,(04):64.
[2]蘇麗.試論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4,(07):103.
[3]陳萍萍.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小學音樂教學深入開展[J].赤子,2015,(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