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能讓學生形成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深刻感受數學的內涵與真諦,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從動手操作、算法選擇、估算教學、數形結合、生活體驗等方面深入挖掘數感培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69-02
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一個人數感的發展標志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能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它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增強我們的生活能力,可見培養數感至關重要。
一、在動手操作中建立數感
皮亞杰認為,兒童通過動腦、動嘴、動手,思維得以發展,隨著動作的復雜化,思維也逐步得以拓展。教師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內化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令其逐步建立數感。 以“認識分米”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練習活動,加強學生的直觀體驗,讓學生多角度地感受分米的概念。比如,“找一找,說一說”活動:觀察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分米;“估一估,量一量”:動手量文具盒、手指等長度;“設情境,做游戲”:有一條胡同全長5米,平均寬度只有7分米,同學們想體驗走過這條胡同的感覺嗎?同桌拉開桌子,使兩排桌子間隔7分米,儼然形成一條胡同,之后讓學生親身走一走,感受一下。
又如,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帶著學生做角度操。第一關:“我說你比”。教師任意說一個角度,學生用雙手表示出來。學生平時都是用量角器畫,讓他們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比劃出來,更富有創意。第二關:“誰更準”游戲。“給同桌出題,讓他比畫一個角度,再輪到同桌出題,如請你比我小一點,或者大得多等”,學生需要注意問題是比30°大得多,還是比30°大一點。第三關:“估一估”游戲。教師比畫一個角,讓學生估一估大概是幾度。學生通過動動手、動動腦,慢慢地對角的大小有了豐富的認知。他們在畫角的時候,自然而然能夠根據度數來判斷叉開的大小,正確選擇量角器里圈和外圈的刻度。
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開始用數學眼光去探索世界,用數學語言去表達世界。這樣的拓展練習既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可以幫助其建立數感,給其帶去良好感性體驗。在學生形成數感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在算法選擇中發展數感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對相同的問題會產生個性化的理解,所以算法多樣化是必然產生的結果。在算法多樣化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嘗試、發散思維。這樣的教學能夠使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展示,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同時課標也指出:選擇適合的算法是培養數感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還必須注重算法的優化,促進學生數感的進一步發展。
在教學“9加幾”時,教師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思考怎么計算。學生列式:9+5。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是從9接著數5個,數到14;有的掰手指;有的畫圖;有的是把5分成4和1,9加1等于10,10+4=14;有的是把9拆成5和4,5+5=10,10+4=14。學生呈現這么多種方法,教師要給予肯定,保護他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但由于學生往往以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所以教師我們還要引導他們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優化算法。又如,在“三位數乘兩位數”練習課上,教師出示:①240×30 ②310×32 ③300×72 ④597×70 ⑤806×79 ⑥302×61。提出3個問題:①哪幾題一眼就能解決?②誰的結果大,誰的結果小?③哪一題的結果接近20000?3個問題拋出后,學生想到動筆,這時教師提醒學生認真審題,學生逐漸發現,解決第1個問題,只需要口算;解決第2個問題,只要估算;解決第3個問題,才需要動筆計算。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遇到計算題時,不要盲目地以為都要用紙筆去算,而要善于觀察分析,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算法。在算法的選擇過程中,學生的數感不斷增強。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夠找到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在集體交流互動中,學生還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斷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體驗都會對學生思維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是學生進步的源泉。良好的數感能夠讓學生做出適當的選擇,通過算法優化也能夠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
三、在估算教學中增強數感
估算是培養數感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必須加強估算教學,讓學生養成估算習慣,強化其估算意識。學生有了估算意識,才會自覺地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對問題的合理性作出判斷,體會估算的作用,不斷增強數感。比如,教學“筆算乘法”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學生列出算式:14×12。教師首先讓學生估算,學生估算的結果是140本,接著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列豎式計算。有個別學生的答案是42,看來個別學生對本題的算法理解不到位,以致出現錯誤。這時學生發現自己的答案和剛才的估算結果相差很多,通過觀察、分析、交流,學生漸漸明白在列豎式計算的時候,因為將第二步14×10的積簡寫成14,所以把乘積的位置寫錯了,也就是把“14”對到“28”下面,導致結果錯誤。學生通過估算,可以初步檢驗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
估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思維的習慣。比如,買東西時,先估計一下自己帶的錢夠不夠。做作業時,先估算有幾個科目的作業,再估算完成需要多少時間,怎么合理分配才能做到勞逸結合、高效省時?一間教室大約能容納多少人?到某個地方,距離大概多長,應該選擇哪種交通工具,大約需要多少時間?一共有280名同學要出去春游,有7輛車,每輛車有46個座位,估一估,夠不夠?可見,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不容小覷。估算時,學生需要運用分析、判斷、推理、類比等多種思維,對數感的發展有良好促進作用。
學生越善于估算,對生活中的數學就越發敏感,數感將逐步增強。數感的強化又能夠促進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的提升,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因此教師平時應注重估算教學,它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四、在數形結合中提升數感
從數到形,借助形的直觀,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形到數,揭示其內在蘊含的數量關系和規律。在數與形之間搭建起一座通往數感的“橋梁”,使學生的數感體系得到構建。
例如,教學“比的意義”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國慶節,到“張三瘋奶茶店”買奶茶的人很多,他家的奶茶是按照奶和茶1∶5搭配的,特別好喝。師問:同學們,你們能畫圖表示出1∶5的含義嗎?學生展開想象,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畫作”。有的畫了1小杯奶和5小杯茶,有的畫了1大碗奶和5大碗茶,有的畫了線段圖……師問:除了可以一杯一杯地配,還可以怎么配?學生說還可以一桶一桶地配,一缸一缸地配。教師指著圖問:為什么這些器具它們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卻都可以用1∶5表示呢?在交流中,學生明白了1∶5表示的是奶和茶之間的數量關系, 1表示的是1份,5表示的是5份。通過畫圖,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清楚地理解了比的各部分之間的含義及關系,進而分析歸納出了1∶5的深刻內涵。
豐富的圖形來自學生的自覺創作,學生言之有物,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抽象的數,借助形的直觀,得以歸納提煉出來。正如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利用數形結合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其數感的提升奠定基礎。
五、在生活體驗中深化數感
一切的學習都來源于生活,最終也都是為了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要打破時空的限制,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分析、思考、感受,助推數感的深化發展。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結果。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與技能的訓練,盲目地讓學生練習鞏固,死記硬背,忽視了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感知,所以經常鬧出“一個四年級學生體重25噸、一張床長2分米、操場的面積2平方米”之類的笑話。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受數學、理解數學,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學生的發展更有幫助。比如教學完“百分數”后,教師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學生在衣服的標簽上找到了布料的成分:腈綸45%,棉55%;有的發現我國領土面積約占全世界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7.1%;有的算出本班數學期中測試的優秀率是40%;有的去了解銀行利息稅……教學“千米”時,可以讓學生親身去走走,感受1千米有多長,如果在操場的跑道上走,要走幾圈。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讓學生在家里設計一個“便利商店”,學生和家人可以互換角色,既當售貨員,也當消費者。在付錢、找錢中,學生慢慢理解了“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以及各幣值之間的換算。
實踐證明,學生除了要理解數學概念,還要具體直觀地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學生運用剛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就增強了數感。
教師之所以全力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因為數感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形式多樣的動手操作中,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算法選擇中,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思維得到碰撞;在算法優化的交流互動中,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吸收了他人的智慧;在估算教學中,學生體會到估算的作用之大;在數形結合中,學生體會到數與形之間蘊含的內在聯系;在生活體驗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數感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數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課內的學習和課外的拓展。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葉蓓蓓.對數感的再認識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4(2):34-36.
[2]周 衛.小學階段數感培養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許秋詠(1980—),女,福建廈門人,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數學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