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 李雯
【內容摘要】地理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地理因素以及自然現象,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讓書本上的地理知識活起來。引入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讓他們用地理知識看待生活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知識的強大力量,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興趣。這也是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論對地理學科教育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活力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學研究
引言
生活即我們熟悉的自然和社會,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圍繞著生活展開的,教學的本質來源于生活。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也應當注重生活對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指導同學們學習地理知識,體會生活本質,將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促進他們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一、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組成部分。從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生活需要、生活實際為中心而展開。生活是教學開展的基礎和前提,要在生活中體現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社會包括人文社會和自然社會,處處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當然也包括地理科學知識。人們在生活中能夠學習和體會各種自然現象,掌握技能和本領。因此可以說,社會就是一個大學校。而教學做合一,則說明這三件事是密不可分的。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教導,離不開自身積極努力的學習,也離不開生活實踐。朝著這三個因素共同努力,才能夠成長進步。而生活力就是指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朝這個方向努力,培養學生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樹立創新意識和思維,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活和成長。
二、生活力教育指導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1.用生活現象,構建啟發式課堂
陶行知認為,學生能發問才能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每個教師都應該努力構建高效優質的課堂,在平時的教學之中,用生活現象、生活內容去啟發學生,逐漸引導他們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善于用創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這是比教授知識更重要的內容。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多去引導學生發問,而不是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一股腦將知識拋給學生,那樣的教學毫無意義。只有激起同學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索欲望,讓他們能夠主動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六年級的同學時,為了幫助他們養成用地理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應當不斷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給同學們以啟發,讓他們對熟悉的世界充滿好奇,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求知欲。例如: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一年四季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我們生活的每天都是24小時?為什么會有平年和閏年?為什么中國的學生在過夏天的時候,新西蘭的學生卻穿著大棉襖?用這些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和現象,勾起他們的求知欲望,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討論探究。然后教師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發,進入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學習之中,幫助同學們答疑解惑。
2.發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掘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并融入到教學之中,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去調查了解本地著名的山川、河流、工業區、社區、商業區等同學們都能夠熟知的地方。把這些本地的資源,與教材中那些遙遠抽象的概念相結合,能夠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改變地理課堂沉悶枯燥的氛圍,作為鄉土地理教學的資源。讓同學們討論本地區的時事熱點類話題,討論同學們家庭的選址,最愛去的游樂園,最愛逛的商場,爸爸在哪家工廠工作。這些社區、商場、游樂園、工廠的選址,有什么依據之處?本地的河流和山區有哪些特點?包括但不限于河流的流量、汛期,山川的高度、植被、特色生物群體。用這些同學們都能夠接觸到、了解到的東西,與地理知識相結合,反映地理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性,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讓同學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真正讓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回到生活之中。
3.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回歸生活和自然
知識最終能夠被應用到生活之中,特別是地理知識,與生活和自然密切相關。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方案,組織同學們進行社會實踐和小組探究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的利用能力。例如在教授同學們關于保護自然環境這方面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同學們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活動和環境保護活動。例如,去調查家鄉河流的污染狀況,了解垃圾場中的垃圾分類處理的方法和過程,組織同學們去社區清理垃圾,美化環境。用這樣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真正將生活當做課堂,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之中。
4.實現“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僅是傳授知識。切不可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所有的知識一股腦的拋給學生,那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所謂教學做合一,要求同學們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用生活中的實踐案例去理解地理知識,用地理知識去指導生活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將地理知識與課堂、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真正讓同學們動腦動手。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時,可以試著讓同學們自己制作一個地球儀。讓他們在課前準備乒乓球、膠帶、鐵絲等材料,在課上指導同學們用這些材料做成一個地球儀。首先,畫出地球的赤道,再將鐵絲從南北極穿過作為地軸,然后在乒乓球上簡單的畫出地球的南北回歸線,0度和180度經線,簡單地畫出地球的經緯網。這樣一個簡易版的地球儀就制作完成了。用這樣動手實踐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讓他們對這方面的地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5.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式教育
地理知識考驗著學生們的理解能力,需要同學們去認真思考和記憶。因此學習的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當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采用啟發式教育方法,用有趣的問題,奇異的自然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和探究地理知識。注重同學們課堂心理的引導,對癥下藥,注重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課堂提問環節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性的提問。有的同學對自然地理特別感興趣,那么就多去提問他與之相關的問題,并不斷加深難度,提高他對自然地理的學習程度。而有的同學對人文地理很有研究,對不同的區位選擇,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反應非常快,那么就著重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更要注重同學們綜合能力的培養,切不可產生偏科的現象。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一些知識點薄弱的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促使他們認真聽課,集中注意力,真正補足自己的短板,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提問和學習之中。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注重同學們的興趣激發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時,去引導同學們思考長江地區為什么被稱作魚米之鄉?與它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聯系?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自然地理區位支持?引導同學們去思考自然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力教育對地理學科教學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廣大老師應當注重生活與地理學科的聯系,充分開發和應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注重提高同學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毅博.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2):85.
[2] 呂玥. 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學探索[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7:42-44.
[3] 謝梅. 基于初中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 福建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張店建橋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