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穩
摘要:小學在音樂課堂期間,應滿足教育的基本要求,通過轉換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時,有利于其全面發展。人才教育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原則開展教育,從學生的角度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有助于提高小學的音樂教育水平。從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來看,學生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小學的音樂教育可以實施人才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本文將通過把科爾文手勢和圖形譜融入音樂課堂,討論小學音樂教育適材教育的實施方針,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 ?教學? ?因材施教?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106-02
在《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在音樂教育中必須培養學生的人格和審美能力。教師開展教育活動時,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開展對象性教育,全面發展學生。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活動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相應的教育來提高小學的音樂教育效果。學生在個性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提高音樂教育的素質,本文研究把科爾文手勢和圖形譜融入音樂課堂,以實施適材教育。
一、科爾文手勢和圖形譜融入音樂課堂的意義
小學的音樂課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形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其中,圖形光譜和科爾文手勢是操作相對方便的媒介,可以讓音樂素養較低的小學生迅速品味音樂傳達的感情,給音樂欣賞課的教育帶來更多的興趣。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這種手勢,讓音樂初學者了解音階的各個音階的歌唱名和音準概念,了解音名系統的中音階的高低關系,樹立良好的音高概念,建立音樂可以促進課程教育的發展。
在小學的音樂課上,將圖形的光譜滲透到音樂欣賞課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師用圖形譜教學,引導學生應該聽樂曲的主題、速度、力度、音樂情緒等方面的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感受,體驗音樂能力。圍繞圖譜的實際運用狀況,進行大量的分光分析,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說明使用圖譜提高小學生的感受性和音樂體驗能力。
二、圖形譜在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把握節奏
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骨架,是音樂的基礎和動機。但是,節奏訓練很無聊,一味地重復。圖形光譜的趣味性、直覺性解決了這個難題。在教育中可以利用漫畫、畫等形式取代節奏符號,讓學生了解曲式特征,降低節奏學習難度,動員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參與。比如,用一個蘋果的圖案表示一拍,用半個蘋果圖案表示半拍,學生便于記憶可區別。這樣,整個樂譜都可以用漫畫圖案表現,從視覺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壓力,有效降低了對復雜曲譜的抵觸心理。
(二)在演唱、演奏方面輔助教學
演唱教學中圖形譜幫助學生通過視覺符號了解歌詞的內容,加深記憶,使歌的內容更真實、立體化,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使音樂形象更鮮明,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如此,還能幫助學生確立音高概念。小學生對歌曲的感知,往往都是從最初掌握旋律開始的。圖形光譜清楚地表示著旋律線的方向。在教師教歌的過程中,有助于解決學生對歌的感情變化的把握。譬如,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第七單元的《大海的歌》中運用圖形譜,就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大海由平靜到波濤起伏,二段體形成鮮明對比。
在演奏教學中圖形譜同樣可以幫助教學,讓學生更了解音樂。例如,將串鈴用“~”表示,木魚用“·”表示,敲鼓用“○”表示。用聯想記憶的方法,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分這些樂器演奏。用圖譜連接音樂整體,更容易明白樂譜,容易掌握樂器和全部曲子的調和狀況,使之更突出授課效果。
(三)引導欣賞
圖形譜的應用最廣泛的是鑒賞教育中。音樂是抽象的,即使只靠聽覺來理解內容也很難理解。特別是復雜的曲調,它清楚地表現整個音樂的高低起伏。圖形譜的應用也有利于教育中情境的創設,增強興趣性、互動性,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圖形光譜結合氣勢,詳細地展示音樂元素,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婆婆的澎湖灣》利用波浪、沙灘、足跡等富有音樂境界的圖形光譜,動員學生的感情、聽覺等各種感知,挖掘學生的思考潛力,例如用“~”來表示波浪,勢頭正猛地向前邁進,揉搓紙來模擬波浪的聲音。
三、柯爾文手勢在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音階教學
音階是學習音樂的關鍵。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利用科爾文的手勢指導學生從簡單到難模仿音階和音高練習。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心”體驗音階的特質,在實際的教育中利用課文手勢,通過模仿練習,實現更快的教育訓練目標。另外,老師還需要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在能力,在老師和學生合作制作的“科爾文手勢”的小游戲中,老師彈著鋼琴的音樂,讓同學們用手勢表演,給大家唱歌。如果學生掌握了歌曲的基本技能,就可以設計出“聽歌、找節奏”“聽節奏、唱歌詞”等游戲。
譬如,老師在教學《癩蛤蟆和小青蛙》時,開課首先從科爾文手勢和音階歌唱的發聲練習開始。通過音樂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的力量規律。通過學習小組合作表演歌曲所描述的情景,整個班級氣氛輕松愉快,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獲得知識。
(二)新歌教學
老師在新課時,帶學生復習科爾文手勢練習,學習新歌。然后導入新的課程學習新歌。老師彈鋼琴,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新歌的音階。用科爾文的手勢輔佐,學生們能夠快速掌握樂譜和音階位置。以蘇教版四年級的歌曲《我們的田野》為例,首先請老師用鋼琴彈奏這首歌的旋律,學生們首先了解這首歌的主要音調的方向。然后,老師做樂譜的手勢,觀察標準的手勢,然后跟著學生們作曲目的主旋律手勢,練習唱歌。然后對這首歌的調、節奏等有了全面的認識。以歌《大鼓和小鼓》為例,音樂老師要求學生聽鼓和鼓的聲音并提問:兩個的區別是什么?即大鼓——咚咚,小鼓——嗵嗵,看老師的手勢,用歌聲模仿鼓音。另外,教師會唱一些歌曲的曲調,要求孩子們做音高的手勢,幫助他們理解的音高概念,培養感受音樂美的能力。
(三)合唱教學
不管是合唱之前的多聲部訓練還是合唱中的多聲部訓練,都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練習。教師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跟學生進行卡農訓練,教師可以隨口慢唱某個旋律,結合具體的手勢,在兩拍結束之后讓學生進行模仿,進行二聲部卡農,提升學生的音樂記憶力。[3]比如,發聲訓練的時候可以選擇兩個聲部跟著手勢唱出旋律“DO”,之后第一個聲部不變,讓第二個聲部唱“MI”,再接著兩個聲部同時唱“MI”,之后還是讓第一個聲部保持元音不變化,第二個聲部唱出“SOL”,隨后兩個聲部同時唱高音“DO”,做完這些進行音階的下行訓練。通過這些訓練讓學生感受多聲部的聲音訓練成效。這里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在進行曲目練習的時候,一旦學生能夠看準老師的手勢熟練唱出來之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在練習中選擇多種方式,可以讓男生、女生分開唱,也可以讓老師跟學生交叉唱,這些都是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訓練的重要方式,從而提升多聲部合唱成效。
四、結語
總之,科爾文手勢和圖形光譜作為獨特的音樂教育手段,學生更深入地領悟,變得能表現體驗,音樂。我們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特點、內涵,巧妙設計圖形光譜,合理、巧妙使用,使音樂教室更加美好,讓學生學習更加穩步有效。在小學音樂教室的教育中,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多種學習,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我們廣大教師立足于教育現實,合理參考柯達教學法運用,優化教室設計,改進教學方式,我們的音樂教室一定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邰方.小學音樂教學攻略[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3]章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李坦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洛伊斯·喬克西.柯達伊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7]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為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批準立項微型課題《基于科爾文手勢和圖形譜提高低年級學生音準能力的研究》成果論文之一,項目編號:SQWK201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