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婷
【摘 要】華人之光李安善于將東方文化與西方哲學融合,在東西文化差異中探討父權專制與家庭倫理,兼具東方隱忍與西式奔放。其新作《雙子殺手》講述了殺手和自身克隆人的沖突與和解,通過120幀+4K+3D的技術革新實現場景營造的極致真實,技術和敘事之外凸顯的仍是李安傳統的情感表達和深層之思。本文將從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分析克隆人“小克”的心理變化,即身份認同——主體迷失——自我重構,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
【關鍵詞】鏡像階段;身份認同;主體迷失;自我重構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101-01
一、身份認同——基于“他者”的認知構建
拉康認為人永遠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人認識的永遠都是“他者”。在幼兒階段時,嬰兒第一次看到鏡中之像會擺脫對自己支離破碎的認知,在視覺引導下將完整形象納入自己的認知中。由于內在上的自我空虛性,必須通過外界“他者”來不斷充實和確認自己。自我是人對自身的一種想象關系,是與“他者”的混合物。作為主體的克隆人小克,因其自身的獨特性,沒有人類的血緣及親屬關系,制造者/控制者克雷以絕對主導的父親形象影響著小克的生活。克雷所謂的耐心和父愛只是將小克作為自己的父權象征,利用他達到自己的行為目的。初期階段,小克對世界的認知完全來源于對父親的絕對相信以及自我鏡像中呈現出來的外在表象。因為對父系權威的絕對服從,他被訓練成冷漠的殺手,日常只有訓練以及執行任務,在被“他者”(父親)創造馴化的過程中,變成一個冷漠的殺人機器。小克對于自我身份的定位,在“他者”的補充下有了自以為全面的認識:父親克雷的兒子,訓練有素的殺手。這種單純依附于他人喪失自主性的判斷無疑是片面的。安德魯·本尼特認為自我認同是關于“我是誰?我們是誰?單個的‘我又是什么?”的問題。但在母親缺席、與社會隔絕的情況下,小克對于這些問題的認知出現偏差。
二、主體迷失——認知顛覆后的“弒父”情結
隨著后現代主義對主體的消解,依賴于“他者”建立起來的身份陷入一種認知焦慮。小克在執行父親命令時見到了另一個“我”(殺手亨利),在兩人追擊時多次通過鏡子折射進行敘事。小克在交手過程中看到了另一個真實的“鏡像我”,在照鏡子般的觀察與審視中陷入對自我身份的困惑,由鏡像投射獲知的信息徹底顛覆了他已有的認知。面對強勢殘暴的“父親”克雷,小克選擇“弒父”,實現秩序顛覆和自我建構的幻滅,其行為由“俄狄浦斯情結”導致。雖然大多人依戀母親,但是因為父親的權威以及女性玩伴閹割的恐懼而產生焦慮,進而順從并認同父權。小克在幼年的恐懼中順從權威,但在自我意識覺醒后,重新認識霸權專制的父親,在欲望驅動下選擇“弒父”。在天臺小克質問趴倒在地的父親,將曾經的權威踩在腳下,這種秩序的顛覆使得他完成自我認知的重塑。憤怒和失望中他用槍指向克雷,完成弒父。克雷對于另一個“我”——亨利而言也是“父親”形象。在這種對父親的絕對服從中,亨利被控制和命令了幾十年。克雷出于對小克(曾經的自己)的保護,選擇自己動手,從而完成弒父行為。
三、自我重構——借助鏡像完成“自我”的再定義
主體在身份迷失中,通過自我鏡像和秩序顛覆完成了自我形象的重構。在面對真實自我形象的投射中逐漸接受了另一個身份:克隆人。這種技術層面的創造,使得小克作為亨利幼年時的心理補償出現,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小克是某個階段真實存在的自己,他們是一人兩面,在分裂、互補中實現了對自我的再定義。克隆人小克看到鏡像中的“自己”亨利后,認清了自己:只是依附于別人而存在的技術產物,或者受控于人的殺人工具。但是在和亨利的交流中,他具有了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并且通過亨利的描述建構更為完整的自我。小克主動詢問亨利關于母親的記憶,在記憶拼湊中逐漸形成對自己更為全面的認知。而亨利在錯殺后陷入自我懷疑和愧疚,這種種道德焦慮使他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在見到自己的克隆體小克后,他在鏡像中照見自己,實現了與自我的交流與和解。作為前輩(或者父親)形象的亨利,對小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行為上的規范以及道德上的善惡指引,在這個過程中小克期待未來,而亨利也放下了過去。關于小克的發展和規劃,亨利表示讓他自己來選,這種自由是父權的讓位,是一種置于閹割焦慮下的主動退讓。正是在這種自由中,兩個人實現了對自我的重新定位。
四、結語
在全球多元文化大同的后現代語境下,身份定位問題是當下文化研究的重點。身份認同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知、性別分辨以及種族判定,是一種基于哲學基礎的現實問題。與此同時克隆技術、智能化對生活的侵入與影響也是當下無法忽視的問題。《雙子殺手》呈現了現實矛盾與自我認知困境問題解決的一種可能性。影片通過展現克隆人的毀滅與困惑揭示了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引發了技術倫理的反思。于當下而言,《雙子殺手》無論是技術上的開拓還是主題上的研討,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李安關于父子關系探討的傳統仍在技術外殼之下得以表達。
參考文獻:
[1]王平原.拉康鏡像階段理論探析[B]德州學院學報,2017(05):29-32.
[2]王曉婷.他者視域下的自我認同幻象——以拉康“鏡像理論”解讀電影《塔洛》[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0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