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深度不斷擴大,文化交流融合大背景下對于文學理論實踐性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本文圍繞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方面開展了深入探索,分析了新時期的內涵,總結了文學理論實踐性的發展歷程與特點,最后針對如何加強文學理論實踐性研究提出了個人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學理論;新時期;實踐性;重塑;探索
作為文學理論的重要品格,實踐性是近年來文學理論研究方面重要的關注點,很長一段時期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一度出現失語和失效的狀態,實踐性品格逐漸弱化,這不僅不利于文學理論的持續發展,甚至還會導致引發文化危機,不利于推動文學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只有積極加強文學理論實踐性研究,重塑文學理論實踐性品格,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學理論向著體系化、科學化、創新性方向拓展。加強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論證探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文學理論實踐性探究之新時期研究
新時期是相對于改革開放以前的時期而言的,從1978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文學理論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代文學理論不斷進行轉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總體上看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建設時期,該時期主要是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在俄蘇文論、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方面的理論探索與研究時期,該階段從1978年開始,發展到1990年末期,中國文學理論主要的特點有專業性、學術性和多元性。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不斷豐富,也日漸復雜和無力。文學理論陷入了空泛的狀態,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深度研究。第二個時期為反思階段。該時期主要是指學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中出現的非實踐性、過度理論化方面的傾向進行總結深思的研究階段。也就是從2000年開始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開展進入了反思時期,一方面西方文學理論界開始進入了后理論時代,一些西方的文論研究者開始對宏大敘事等方面提出了反對的觀點,并突出反思的重要意義。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也逐漸進入了反思的發展時期。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展的中國文學理論關于實踐性的探究,才越來越被關注,成為研究的焦點。一方面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不斷豐富,文學理論事業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文學理論實踐性品格逐漸被弱化,甚至一些學者完全用非實踐性的詞語來進行概括和總結,不利于文學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基本內涵闡述
文學理論實踐性是文學理論的重要特征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認為所有的文學理論都應當源于文學實踐,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發展,才能夠不斷創新。我國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深入,文學理論本身具有多種建構方式,但是文學實踐是最為重要,也是最有說服力的一種傳承方式。在文學理論探究過程中單純地通過理論探索并不能更好地解決實踐問題。同樣單一地進行實踐探索研究,也并不能及時進行規律的總結,繼而更好地從理性和系統的角度對文學理論體系進行傳承發揚,所以需要加強文學理論的多視角分析。(1)大量事實證明,文學理論只有和實踐結合,通過感性和理性的認知與研究,才能更好地對抽象的知識進行高度概括、提煉和濃縮,進而不斷提升文學實踐研究深度和廣度,更好地經得起時代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具有緊密的聯系,無論從哪一個視角分析,都應當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論證研究,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文化價值。
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的研究是指基于新時代的發展特點,在對相關的發展基礎和理論體系進行全面學習的基礎上,圍繞文學理論現有的成果以及發展方向,通過實踐總結和分析,進而更好地對文學理論體系進行補充完善,用實踐更好地證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借鑒性和科學性,并通過融入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全面推動文學理論走向時代性、多元性的發展之路,為未來的時代發展和文學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撐。所以還需要廣大學者圍繞文學理論實踐性進行深度的探索與實踐,以此更好地推動文學理論內涵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健全,用更有說服力的觀點和理論指導實際工作,推動文化體系更加繁榮燦爛。
三、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研究
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經驗的總結,一切文學創作、文學現象以及文學批評等活動都可以作為文學理論的形成要素,文學理論內涵不斷豐富,并且可以為作家的創作等提供重要的參考支撐,加上文學理論本身可以對文本進行有效闡釋,并作為理論演繹的重要構成不斷發展,(1)所以文學理論方面的實踐性研究也應當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樣才能更好地賦予文學理論更豐富的內涵以及時代價值。只有將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融合探究,才能更好地體現文學的魅力和價值,彰顯文學理論的實踐品格。
從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界對文學理論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大規模的文學理論引進以及學習等方式來進行發展,通過系統地研究國內外相關的文學理論內容、方法,進而形成學者自身的觀點和思想體系,推動文化共享,為文學理論世界的發展也提供了重大的參考支持。當然我們不能單純地進行理論的西方崇拜,國內也有很多豐富的經典的文學理論可供參考和深度研究,為此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方面在不斷學習西方理論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文學實踐本土化方面的探究也非常重要。
新時期文學理論界一直致力于理論的翻譯,文學創作逐漸向著大眾化的趨勢發展,理論研究卻一直停留在話語構建的環節,關于文學理論的熱點主要是圍繞理論進行研究,而不是以文學實踐為主導來進行分析和探索,新時期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逐漸脫離,一方面文學理論和文本的距離越來越遠,另一方面文學理論越來越偏離本土化的文學實踐研究方向,此外中國文化甚至出現過于崇拜西方理論的傾向,文學理論過于關注理論的構建,忽視了文學的創新創作,這很顯然不利于文學理論實踐品格的塑造與傳承。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中國文學理論的構建主要是通過體驗和感悟來獲得的,通過翻譯、模仿以及吸收其他方面的理論,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改造,沒有充分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視角開展多元化、本土化和深入的研究探索,這本身就是忽視文學實踐的直觀體現,也不利于文學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加強新時期文學理論實踐性探索,重塑文學理論實踐性品格,任重而道遠。想要更好地提升文學理論實踐性水平,切實推動文學事業持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對目前文學理論出現的非實踐性以及過度理論化的特質進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以此為基礎積極探索重構文學實踐—文學理論—文學實踐的理論發展體系,更好地推動文學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彰顯其應有的價值。文學理論實踐性的發展要多用辯證的眼光和客觀的視角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文學世界的發展提供更有價值的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導。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中西方文學理論深度融合的本土化發展經驗,國外的經驗和觀點值得借鑒,但是也要結合國情進行本土化探索,這樣才能讓文學理論實踐性探究更科學,為此在文學理論實踐性探究方面既要科學有選擇地借鑒西方的理論和文化,同時又應當應用繼承與發展的視角來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文化的本質以及文學理論自身的規律為出發點進行研究,不斷提升古今文化的融合度和創新力,讓更多的現代化成果形成、傳承,推動文學理論體系更加豐富和健全。此外還應當注重文學批評,通過文學批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剖析問題、挖掘根源,找出影響因素,所以對當前的文學現象進行全面深刻地剖析,積極進行文本的闡釋,并從文學理論實踐性的角度進行深入探索,尋求適宜中華文化發展的現代化文學發展體系,助推中華文化研究向著更加多元化、專業化、本土化和時代化的方向拓展,重構文學理論價值體系和實踐體系,積極倡導全民閱讀,發揮全社會人才的力量,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傳播提供強大的指引、奠定良好的基礎。(2)
總之,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實踐性探索過程中目前遇到很多的阻力,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只有運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文化的融合、學習和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文學理論更好地實現本土化、特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