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敏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推進,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是也對高校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帶來挑戰。所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的體育教學需要加以改革和創新,優化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構建網絡化的體育教學平臺,才能使高校的體育教學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從而推動高校的體育教學穩定快速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對高校體育教學的作用,然后重點就“互聯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希望可以為我國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探析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推進,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是也對高校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帶來挑戰。所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的體育教學需要加以改革和創新,優化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構建網絡化的體育教學平臺,才能使高校的體育教學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從而推動高校的體育教學穩定快速發展。
1
1.1轉變體育教學模式,促進教學靈活發展
在我國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學需要基于體育教學地點及課堂等實體空間來進行,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及地點,來與學生面對面進行體育技能傳授和知識講解,學生受到了空間和場地的局限性,體育拓展學習效果大大下降。而“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模式,則有效轉變了這種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通過體育在線教學課程,實現與不同學生間的共同授課,不僅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的時間及地域限制,更是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靈活性及時效性,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效果。因此,“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將不再局限于傳統閉塞的課堂教學地點,能夠使學生完全脫離空間束縛,體育教學可在任何地點、任何空間來進行,從而使高校體育教學有效結合互聯網技術獲得靈活發展[1]。
1.2轉變體育教學形式,促進教學多元提升
在我國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基本都局限于課堂教學中來進行的。但是由于體育教師所顧及的學生數量較多,并且受到課堂教學時間限制,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來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解。這導致師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和交流知識的機會較少,大大降低了師生間的良好情感溝通,無法促進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交流。而“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則直接改變了這種師生間的溝通學習方式,從而使師生之間實現了更加人性化的溝通對話,大大強化了師生間的情感互動。例如,傳統體育課堂與體育在線學習課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可以同時存在,這將師生之間的交流分為線上學習線下授課的形式,直接改變了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形態。這種交流形式在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可以說是隨時隨地的,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體育鍛煉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講解,并對學生更加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加以指導,完全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對體育教學的效率必將有很大的提升。同時,多樣化的溝通方式也能夠有效地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強化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促進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多元化進展[2]。
2“互聯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2.1加快“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創新進程
互聯網技術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創新性。其一,高校需要在應用互聯網技術時,對體育教學的模式進行創新。例如,在體育教學期間應用體育類的APP時,實現高校體育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相互融合。教師可以在軟件上推送體育運動相關的資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展開運動,通過智能化的移動工具,及時對學生的運動情況進行監測,實現體育教學的信息化管理,并將監測的結果計入學生期末的體育成績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軟件中的數據分析的功能,對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合理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制定出有效的鍛煉方案。其二,加強互聯網中各種教學類型的應用。
2.2提高“互聯網+”教學的管理水平
首先,高校能夠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機構,提高“互聯網+”教學的管理水平,打破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障礙。其次,高校可以構建教育云平臺,搭建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服務,也能實現體育教學的計劃、過程等環節的智能化管理。最后,加強學生學習的管理工作,根據互聯網下的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為學生構建動態的健康數據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運動情況產生的數據進行整合[3]。
2.3完善“互聯網+”教學的評價機制
體育課程評價:從“單一”到“多元”雖然十多年來對于體育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現實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仍舊難逃將運動技能的掌握作為學生學習水平高低的主要評判標準的窠臼。那么,針對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高校體育教學,需要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呢?其一,根據評價內容選擇評價方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運動能力這一顯性指標,是可以量化,我們可以采用定量評價,根據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程度和水平進行評級。體育精神、體育品格等隱性指標,不能量化,我們應采用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堂觀察、師生對話、學生自評與互評等方法,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積極的評價。還可以將學期初和學期末的表現進行對比,評價個體的進步程度。其二,在運動情境中進行評價。體育教師運用多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在創設的情境中對學生的各種表現加以觀察、記錄、評價。如健康行為和體育品格等學科核心素養指標,我們可以采用比賽對抗的形式,在比賽的情境中評價學生能否管理自身情緒、能否尊重規則、能否做到團隊合作等;又如常見運動損傷的救治,在課堂上可以模擬突發情況,對學生應急處理能力進行考查。其三,多元評價主體參與。首先,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如小組學習時,同伴之間可以對組員的上課表現進行互評,他或她擁有哪些優缺點,學習過程中有哪些令我們快樂或銘記于心的事情或瞬間?其次,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評價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但并不否定教師評價的主體地位,而是要求我們的體育教師轉換評價方式,在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中給予及時地引導和點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同時,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程度的人文關懷。如學生未能達到某一動作技能的學習要求,但有明顯進步,體育教師應及時給予語言或行動上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努力的價值,獲得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
結束語
以信息化技術來帶動現代教育化水平是“互聯網+”教育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國當前教育領域戰略目標的主要發展方向,對于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有很大的好處。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需要有效結合“互聯網+”背景,對構建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平臺、構建多樣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內容、利用網絡資源來構建高效課堂等方面進行剖析,不斷推進互聯網技術有效地應用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為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創新技巧和新的發展理念與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萬寶.“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探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03):157+160.
[2] ?萬屏.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9):2-3.
[3] ?葉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6):93+95.
[4] ?李鵬舉.“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6):4+6.
(作者單位:天津農學院體育教學部)